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公文处理 >> 论文指导 >> 正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新农村建设三农难题历史拐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心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强调要“果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县化健康发展”,并且从“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等五个方面深刻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  国内外观察家评论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提出,将成为破解“三农”难题的历史拐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治理民主”,则概括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勾勒出一幅令人向往的现代农村的漂亮图景。
  如何更加深刻地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本刊(《支部生活》杂志)记者专访了专门从事“三农”问题研究的河北省委党校孟志中教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在于破解“三农”问题
  记者:“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毛泽东时代就有的提法,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心文件中也多次出现。我们现在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的高度,有专家说这是与我国发展战略重大转变相一致的深化改革的新提法,但也有人说是对过去的重复,您怎么看?
  孟志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自1956年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一直使用的日常语言。只是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着“三农”问题的日益凸显和突出,人们才更多的使用了“三农”问题的术语。但是,这次《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绝不是要简单重复过去的、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许多错误做法,而是要“旧瓶装新酒”,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吸收了近些年党中心对于“三农”问题的思考探索和努力解决的实践尝试,融入了更多的时代新内容。
  记者:也就是说,新农村建设概念并不是新的,却有一个新的大背景?
  孟志中:是这样的,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作出了“两个趋向”的科学判定,即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我国的工农关系已经到了一个改变的要害点上,这就是新的大背景。
  记者:十六大上,中心提出解决“三农”问题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了“五个统筹”最前面;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提出“两个趋向”的论断,指出中国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这样一个历史发展的清楚的脉络中,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质就在于破解“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孟志中:没错。“三农”问题是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矛盾,即在不同的历史过程——商品化、市场化、城县化、工业化、现代化——的矛盾在当今时代的融合。沉重的千年历史包袱压在破旧不堪的传统农村经济这辆旧车上,必然使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步履蹒跚,而加入wto又增加了这些矛盾的尖锐性和复杂性。同时,“三农”问题又是我国正处于传统向现代变革的转型时期所不可避免的“阵痛”。为了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就要实现农民价值取向从自给自足型向市场开放型转变,农村产业结构从分割孤立型向联合互动型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生产者技能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政府职能由治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在完善基础设施、推

[1] [2] [3] [4]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论文实例单体小水线面水翼复合型…
   论文实例中国人群进化与多基因病…
   论文实例中国北方沉积盆地构造热…
   论文实例原位合成钛基复合材料制…
   计算机毕业论文
   论文实例电沉积reniwpsic多功能复…
   论文实例透明质酸腹膜透析中作用…
   论文实例分流分相式气液两相流体…
   论文实例大鼠附睾特异表达基因bi…
   大学生八荣八耻论文
 
电力公司发挥企业优势推进和谐企…
教师自培个人打算
励志故事钉子
200上半公司员工的总结和下半年计…
工矿企业安全监管方案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学习心得
红网乘十七大东风把校长送回校园
民主生活会个人党性分析材料
永远红飘带——读红军长征万水千…
婚礼主持
残疾人社会保障服务工作方案
社会跨越发展工作意见
推进社会管理工作意见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方案
社会救助工作责任管理办法
社会治安综合整顿工作汇报
经济和社会建设工作安排意见
建设小康社会监测工作报告
节水型社会建设意见
构建社会救助网络工作意见
论文指导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