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公文处理 >> 论文指导 >> 正文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精品论文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联组讨论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提出并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对我们提高道德熟悉,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强化知耻之心,改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
  耻,一般指羞愧的心理感受,亦可指使人感到羞愧的耻辱之事。知耻,也就是知道羞愧和荣辱。它是
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这种道德感体现着人性的尊严
,是社会正义的心理基础。禽兽没有羞耻感,完全依靠本能而生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提出:“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把这种道德感看成是人与禽兽相区别的标志之一。知耻对于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康有为也曾说过:“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这也就是说,凡为善之心,皆起自人的正确的荣辱
观念;凡为恶之念,皆起自人羞耻感的丧失。
  “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
  不仅个人的文明生活与人的知耻之心联系在一起,一个社会的治乱也总是与人们的知耻之心联系在一
起的。人人知耻,则正义流行;人人无耻,则邪恶大行其道。因此,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政治家在治国的同
时,无不注重人心的治理。行自身出,身由心使。俗语云:“人心齐,泰山移。”说的就是人的心理和精
神状态的巨大力量。古人所谓“人心正则国治,人心邪则国乱”,虽有唯心主义的意味,但其中确实包含
有深刻的道理。
  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管仲,可以说是在治国实践中注重社会耻感的第一人。众所周知,他曾经辅佐
齐桓公,使齐国盛极一时,成为春秋时的第一个霸主。正是这样一位十分成功的政治家提出了“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的思想。他认为,立国有四大纲,而耻居其一。缺了一纲,国家会倾斜不正;缺了二纲,国
家会危殆不安;缺了三纲,国家会颠覆不立;四纲都不存在了,国家就会彻底灭亡。一般认为,耻感只不
过是个人的一种羞耻之心,关联的只不过是一个人的行为和品质而已。何以管子如此看重知耻之心在国家
治理中的作用,把耻提到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这不能不令人深思。在《牧民篇》中,管子把耻规定
为“不从枉”。枉即邪枉不正。知耻也就是不随从邪枉,不追随不正,羞原创文秘网站:文秘热线于为非
。无耻也就是没有是非、善恶、荣辱观念,丧失了起码的正义感和尊严感,曲从不正,追随邪恶。当一个
人无耻的时候会是怎样的呢?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
,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日知录·廉耻》)不廉洁的人把什么都想据为己有,不知耻的人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当不廉洁、不
知耻的人成为一国要员的时候,什么都想据为己有,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国家如何能长治久安呢?诚然,
在个别人没有羞耻感的情况下,国家生死存亡不会因此而受到影响,但假如无耻之行不受谴责、无耻之人
不受唾弃反而扶摇直上,无耻之风就会像瘟疫一样蔓延开来。假如这种情况真的发生,那时的社会必然会
是一个人性堕落的社会,是一个没有天理、缺乏仁义、禽兽横行的社会,国家岂有不亡之理!一个失去了
耻辱感的国度,再出色的政治家也会无所作为。
  与上述情况相反,假如一个人具有正确的荣辱观,知善知恶、知是知非、知荣知耻,就会有所为,有
所不为。一个民族也是如此,其成员能有正确的荣辱观,尊道贵德、崇仁尚义,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本科论文
       法律毕业论文晚清预备立宪述评
       论文实例分子伴侣蛋白质聚集和大…
       会计毕业论文浅谈会计制度改革不…
       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
       毕业论文选题重要性
       毕业论文指导意义和任务
       什么是毕业论文
       八荣八耻论文
       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乡镇中心小学校学校安排意见
    中国婚姻现状及改革工作的调查报…
    学校保安处领导干部述职汇报
    公司准军事化治理细则
    县迎接国家两基整体检查验收暨两…
    大学生演讲比赛演讲稿2
    企业单位安全培训意见
    法院先教活动经验交流
    文体社保比赛会议闭幕讲话
    建设一支高素质学生干部队伍
    残疾人社会保障服务工作方案
    社会跨越发展工作意见
    推进社会管理工作意见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方案
    社会救助工作责任管理办法
    社会治安综合整顿工作汇报
    经济和社会建设工作安排意见
    建设小康社会监测工作报告
    节水型社会建设意见
    构建社会救助网络工作意见
    论文指导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