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公文处理 >> 论文指导 >> 正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论文
————xx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党和国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
一、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快速发展,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具备了“用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的基础和条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党的十七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战略部署。实现战略目标的难点是“三农”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没有广大农村的发展和面貌的改变,就没有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已经成为农村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近几年来,农村先后进行了电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两税”、 “三提五统”以及乡镇综合改革,全面清理涉农收费,大力减轻了农民负担;全面清理锁定并化解了部分村级债务;实行了种粮、农机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制度;落实了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发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和林权证;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步伐加快,农村新型医疗合作。“三通”建设已经稳步实施,扶贫济困、养老统筹等正在积极推行之中。所有这些举措,一方面使我乡广大农民分享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另一方面拉开了我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序幕。全党开展的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主题实践活动。紧接着,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适时的,是符合当前农村工作实际的。因此,我们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而且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地方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农村基层组织及农民的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还要认识到,没有农村稳定持久地发展,就不可能从整体上消除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因此只有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会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工业化进程,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国力更加强大,城乡面貌才会发生巨变,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二、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与全面性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也是向下一个更高目标前进的基础和起点。在此意义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狭隘的“新村”或者“村庄”建设,而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建设。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不是整齐划一,全面开花的格局。没有经济实力,没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人文环境以及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也不可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主张阶段论但不唯阶段论,要因地制宜,尊重村民意愿,注重引导,拾遗补缺,加快步伐,以阶段性促全面性,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稳步进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列入各级党和政府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全国各地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使我们有经验借鉴,有典型引路。我乡正处于起步与规划的阶段。“发展是硬道理”,规划是关键,实施是重点。我乡的新农村建设目前规划的重点,依然是经济发展的区域化格局。“倾力调结构,全面抓发展”是必经之路。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立新型的农村产业化体系,应当成为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
       农业工业化一个甲子等待写张培刚…
       三下乡三农论文
       有关三农问题论文
       三农论文
       三农问题论文
       国有企业人管理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营销策…
       毕业论文答辩稿参考
       本科生毕业论文致谢词论文答谢词
     
    储蓄所员工个人总结
    大学生电器销售实习报告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分解方案
    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申报评选方案
    部队军官述职报告
    学校校长暨校园网开站庆典致辞
    先教活动典型材料
    红玫瑰与康乃馨情怀献给母亲歌
    醉酒驾驶调研汇报
    招商引资培训讲话材料
    残疾人社会保障服务工作方案
    建设现场公示管理办法
    农民合作社建设实施意见
    城镇规划建设实施工作意见
    建设工程钢筋质量管理工作意
    公益事业财政奖补建设意见
    城镇规划管理建设意见
    基础设施建设意见
    加强企业党员建设意见
    钢铁及金属材质基地建设意见
    论文指导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