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初中作文 >> 初三作文 >> 正文
清明节作文500字

  又到了一个细雨纷纷,引起人愁思的时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古人的这一诗句似乎是清明的真实写照,这个时候,和暖的阳光不再充斥大地,阴雨绵绵反而成了气象舞台的主角,大地像是被一块青灰色的幕布覆盖了,小小的雨滴敲打在地上,敲打在窗边,勾起人们对已故亲人那断断续续充满悲伤与哀愁的怀念,清明,本是春天的深处,春天的灵韵,春天最美好的时节,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节气,却被人们附加上天空青灰色的颜色,简直压抑地让人窒息,喘不过气来,然而春天的灿烂与活力生机没有被大自然忘记,春天这一枝最绚丽的花朵也没有因为人们的悲痛的心情而凋谢枯萎,春天就在生活中,就隐藏在清明节气的空气中,春天就在那里,它是已绽开了生机与活力,等着我们一点点靠近,去用心触摸它、感受它、体会它……
  站在楼上眺望,远处的山上一朵朵粉色的桃花开得正艳,翠色欲滴,像亭亭玉立的少女,肤色白里透红,静静地、悄然无息地开放出一树的美丽,一树饱满的生机,春风吹来,桃花轻轻摇摆,像要为迷人的春天献上一首鲜活的赞歌,一眼扫去,一大片无尽的桃红色把大山打扮地粉色的世界,花瓣被风吹下,在碧空中尽情舞蹈,心情飞扬!仿佛是春天的使者,把盛着香气的春天之美传递给每一个人,看到这副美不胜收的“春景图”,我心中那忧愁的思绪早已被一扫而光,咦!山的那边,春光还在闪动,啊!桥的那头,春景还要饱满!春天在招呼,春天在呼唤!
  走下楼去,踩着斑斑驳驳的青石板,一路上桃红柳绿,莺歌燕舞,到处都是春之精灵留下的足迹,走到河边,春意正灿烂洋溢着,一排排的垂柳摇摆着嫩绿的柳条,似碧绿的长发,伸向水面,清澈而纯净的一湖春水像一卷长长的录像带,把春之希望,春之灿烂的一刻摄录下来,永远地定格,永远地铭记,柳絮迎风飘扬,小小的嫩绿的芽儿从柳条的枝节上抽出,播撒下希望的种子,来年,它一定又会成长成一片片碧绿的柳叶,这样的春天活动,吸引了一群色彩斑斓的蝴蝶,似一位位轻盈的舞者,翩翩起舞,停歇在枝头,舞蹈在花丛中,动植物在这般美好的春天融合成了一体,绽放着春天生命的花朵,清明时节本是缅怀生命的时节,却有这样的生命在尽情绽放,尽情洋溢,或许古人把生命之美这般炫耀的时节定义为缅怀先人的清明节正是用心良苦,为了提醒后人珍惜生命,珍惜时间,是通过对先人的哀思让人们明白这么深刻的道理,仿佛一下子,此时清明的节奏不再沉重,变得欢快起来,不知不觉中,雨停,阳光又闪耀在天空中,温暖着每个人的心灵,这正是如春天般灿烂的生命之生机!生命之活力啊!
  让我们从这个春天,这个清明开始,珍惜时间生命,毕竟,生命也像春天一样灿烂!
清明节作文500字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国耻未雪,何由成名”“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些诗句一句比一句激昂澎湃,一句比一句豪情壮志,一句比一句气势雄伟。
  “黄继光、刘少奇、林则徐、邱少云、刘胡兰、董存瑞”这些伟人一个比一个英勇,一个比一个伟大,一个比一个善战。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伴着蒙蒙细雨来到了。导游带领着我们来到红军长征纪念馆,馆外是一块好几米高的大石碑,上面生动的刻画出红军长征的场景,那严峻的神情,那不可磨灭的斗志,那元气淋漓的气概。都淋漓尽致的显现在眼前。走近

[1] [2] [3]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98523.com/chuzhong/chusan/201211/176455.html
  • 上一个初中作文:
  • 下一个初中作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我的梦想作文600字
       感恩作文500字
       妈妈我想对你说作文600字
       父母的爱作文
       关于安全的作文600字
       感谢父母的作文
       关于百合花的作文
       我最喜欢百合花作文
       我爱我家作文600字
       以友谊为话题的作文
     
     不倒的长城作文800字
     我的成长三部曲作文
     世界真奇妙作文
     关于笑容的作文
     家和万事兴的作文
     我心中的彩虹作文
     以生命为话题的作文
     仿山中访友的作文
     生命的渴望作文
     关于心灵的作文
    总有属于我的季节作文
    生命中的细节作文
    令人难忘的细节作文400字
    快乐的春节作文400字
    盼春节作文500字
    清明节作文400字
    关于清明节扫墓作文
    我喜欢的季节作文
    清明有感
    清明扫墓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