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作文大全 >> 写景作文 >> 正文
美丽的误会作文300字

“楼台明灭山有无“,这是西湖的秋天。在秋天,许多文人的故事诞生了。无论是苏东坡、白居易或是王安石。这些文人雅士都是那么地留恋这杭州的西湖。
   在秋天的西湖里我们有许多美丽的误会:西湖边那所谓的白堤并不是白居易所建,当年真正由白居易所建的那条堤在经过了西湖水几百年的冲刷洗礼之后,早已找不到了。现在人们口口相传的白堤其实是百姓们修建的,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误会啊!岳飞庙中“青山有幸埋忠骨”中的青山其实并非真正埋葬了岳飞的骨灰,而是只有岳飞生前用过的一些衣物。像这样美丽的误会还有很多很多,但这些误会却为西湖增添了多重神秘的面纱、朦胧的色彩!
   去看看《四季西湖》,它让我知道了许多关于西湖的知识。从春天漫步到冬天,西湖的四季都是那么妖娆,让我浮想联翩!

【扩展阅读:小学生作文常用的几种写作手法】

1、写生法
   学习画画,要从写生、素描学起;学习书法要从描红临帖练起;学习状物也需从写生素描练起。我们作文时,如果能把看到的物品用文字描绘出来,读者看了文章,如见其物,我们的作文就有了坚实的基础。用写生法描写物品要注意描写的顺序,或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或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或先中间后两边,或先两边后中间,或先整体后部分,或先部分后整体。其次要注意细部的描绘,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转动法
   采用转动法描写物品要有一定的顺序,不能颠来倒去。其次要准确地运用方位词如正面、反面、下面、上面、左面、右面等等,在转换物品的方向时,要用方位词标明。此外要有详有略,能反映物品特点的一面要详细描述,其他作简略交代,切忌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

3、剥笋法
   有些物品结构比较复杂,光用转动法还描述不清,抓不住特点,我们就要从外到里或从里到外的顺序把物品的结构描述出来。这就要用过渡词语把进入哪一层交代清楚。此外,要有重点地介绍物品的结构。

4、拟人法
   把动物比拟成人要注意找出动物的特征与人相似之处,并进行细致的描绘。把动物比拟成人,首先要从整体上把它比拟成人,然后找出局部相似之处。这样,我们读了以后才能有整体感。如果只抓住局部进行比拟,容易显得不伦不类,不易读者想象。把动物比拟成人,也用于动物动作的描写。这主要是按照人物的心理活动想象动物动作的目的。

5、化动法
   想象物品的动态要与静态描写相结合,这样才能相映成趣。文章从描写静态转入想象动态或从动态转入想象静态,描写要交代清楚,否则会分不清楚哪部分是看到的,哪部分是想到的。文章所想象的物品动态要符合物品的特点,使人读了可信。

6、说明法
   采用说明法描写物品时,首先要真实地说明它的特点,其次要抓住重点来说明。例如对物品的各部分进行说明时,有的部分,可以说明它的质地;有的部分,可以说明它的特点;有的部分,可以说明它的作用。此外说明物品的历史、特点或用途时要围绕全文的中心,切忌扯得太远。

7、运用“五觉”法
   眼睛可以看到物品的颜色、形状;耳朵可以听到各样的声音;鼻子可以嗅出香、臭、腥、臊;舌头可以知道物品的苦、辣、酸、甜、咸、淡、涩;皮肤可以感知物品的软硬、冷热。我们描写物品时,可以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感受来写物品的特点。采用“五觉”法来描写物品,要注意围绕物品最主要的特点写,切

[1] [2]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98523.com/zwdq/xiejing/201308/198182.html
  • 上一个作文大全:
  • 下一个作文大全: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夷陵长江大桥作文
       描写夏天的颜色作文
       六一儿童节作文300字
       一年一度的六一节作文
       有趣的一件事作文
       我战胜了我自己作文
       逝去的青春作文
       心中那缕阳光800字
       我学会了感恩作文700字
       童年作文800字
     
     雪地美景
     秋天美景
     游天山天池作文
     这儿真美丽作文
     走进校园作文600字
     家乡的温泉作文
     校园一景作文500字
     关于暴雨的作文400字
     夏日星空作文400字
     绿色畅想作文
    我是一棵美丽的树作文
    美丽的植物作文
    这儿真美丽作文
    保护美丽的家园作文
    美丽的翠屏山
    美丽的云南作文
    美丽的峨眉山
    美丽的白鹭洲作文
    我美丽的家作文600字
    美丽的峨眉山作文400字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10-2013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