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小学作文 >> 二年级作文 >> 正文
快乐充实的一天作文200字

今天,我和陈乐妍约好一起去看电影。到了影院,场面可以用壮观来形容。爸爸问我们看什么。我们都说:“喜羊羊与灰太狼之飞马奇遇记。”然后,我们买了票进去影厅。找了对号座位,坐下。看完电影,我觉得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临近中午,我们一起去吃中饭。吃好了,我们看了看手表,正好是下午1点。我们又到电影院去看电影。看的是熊出没之夺宝熊兵。这是一场3d电影,画面真是惊险,刺激,太好看了。看完了电影,就回家了。我们过了快乐充实的一天!

【写作指导:在写作中怎样展开联想】

  学生作文,最常见的毛病就是内容贫乏,无事可写,无话可说。这种现象,有人往往归结为词汇缺乏,遣词造句能力不足。其实,这主要还是因为这些同学不会在现有生活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的缘故。把联想运用到写作中,可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表达生动、形象。学生在作文中,怎样展开联想呢?我们可按照下列三种思路去培养和发挥自己的联想能力。

  一是从“相近”“相关”的方面去联想。也就是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起跟它在时间或空间上有相近或相关关系的其他事物的联想。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由人间独酌,起舞弄清影写起,联想到人的悲欢离合。这些都是由相近、相关的事物而引起的联想。

  二是抓住“相似”的特点展开联想,是指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起跟它在性质或或形态上有某种相似的事物的联想。如郭沫若《天伤的街市》,抓住街灯和明月的相似之处,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从明星写到街灯,通过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寄托了作者反抗传统观念、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茅盾的《白杨礼赞》,抓住白杨树干、枝、叶、皮及顽强生命力这一点,采用象征手法,由此及彼,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和白杨树一样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北方农民。再如,由波浪想到柔软的丝绸,由大花猫想到老虎,由天上的白云想到地上的棉花等,这些都是抓住事物的相似之处来展开联想的。

  三是朝着“相对”“相反”的方向去联想。也就是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发起与它在性质或特点上有相对或相反事物的联想。如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是较好运用了相对与相反联想的手法,设置了豆萁煮豆这一特写镜头,凸现了兄弟相残的主旨,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又如许地山的《落花生》:“花生的好处……很多它的果实深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的果实高高挂在枝头……”在这里,作者由埋到地下的花生联想到同它相对的事物——挂在枝头上的桃子、石榴、苹果。这些都是由相对或相反的事物,通过对比而产生的联想。

  总之,联想是在所见所闻的基础上展开的。如果观察不全面、不细致,联想就难以展开;如果见闻写得不具体、不切实,联想就会失去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逐步积累生活经验,不断汲取知识养料,养成勤于思考、善于联想的好习惯。这样,我们就能在写作文时,一边写,一边想,积极开动大脑,写出联想的内容,好文章自然会写出来了。

  • 快乐充实的一天作文200字
  • [1] [2]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98523.com/xiaoxue/ernianji/201401/204342.html
  • 上一个小学作文:
  • 下一个小学作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小小的铅笔作文200字
       我的家乡作文250字
       冬天作文200字
       第一次做奶昔作文200字
       有趣的游戏作文150字
       小兔台灯作文200字
       美丽的西岭雪山作文100字
       承诺作文100字
       街头见闻作文100字
       美丽的柳树作文100字
     
     我的同学作文100字
     秋游作文150字
     美味的鸡翅膀作文200字
     我勤劳的妈妈作文200字
     世界上最好的礼物作文200字
     我最熟悉的人作文200字
     放假了作文200字
     丰收的秋天作文150字
     早晨的雾作文200字
     奶奶的生活小窍门作文250字
    快乐德清游作文400字
    快乐的体验作文300字
    美好的快乐作文400字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作文500字
    快乐在我心中作文300字
    快乐的节日作文300字
    快乐的元旦作文300字
    快乐的活动作文400字
    快乐的十分钟作文
    那一刻我很快乐作文400字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10-2013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