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小学作文 >> 二年级作文 >> 正文
帮妈妈干家务作文250字

今天,我做完作业,弹完琴,看完书,还有很多时间空着。
   这时,我看见妈妈在房间里认真辛苦地打扫卫生,我想:妈妈每天工作这么辛辛苦苦的工作,回来还要打扫卫生,又要每天挤出时间来看我弹琴,多辛苦啊!于是我从厕所里拿来了一块用过的旧毛巾,打湿,走到床边爬上床,认认真真地擦起来。擦好了,我看见妈妈又在扫地,就拿来墙角的扫把,认真仔细地从另一头一划一划地扫起来。门后面、沙发底下、电视柜下面、每个角落都一丝不苟。
   打扫完,出了一身汗,我却一点儿也不觉得累,看看整齐的书桌,一尘不然的地板,特别有成就感。妈妈还多谢我的帮助呢!
   我觉得干活既新鲜又有趣,还锻炼身体,特别开心。我以后一定要多帮助妈妈、爸爸、外公、外婆做家务。

【写作指导:在写作中怎样展开联想】

  学生作文,最常见的毛病就是内容贫乏,无事可写,无话可说。这种现象,有人往往归结为词汇缺乏,遣词造句能力不足。其实,这主要还是因为这些同学不会在现有生活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的缘故。把联想运用到写作中,可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表达生动、形象。学生在作文中,怎样展开联想呢?我们可按照下列三种思路去培养和发挥自己的联想能力。

  一是从“相近”“相关”的方面去联想。也就是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起跟它在时间或空间上有相近或相关关系的其他事物的联想。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由人间独酌,起舞弄清影写起,联想到人的悲欢离合。这些都是由相近、相关的事物而引起的联想。

  二是抓住“相似”的特点展开联想,是指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起跟它在性质或或形态上有某种相似的事物的联想。()如郭沫若《天伤的街市》,抓住街灯和明月的相似之处,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从明星写到街灯,通过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寄托了作者反抗传统观念、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茅盾的《白杨礼赞》,抓住白杨树干、枝、叶、皮及顽强生命力这一点,采用象征手法,由此及彼,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和白杨树一样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北方农民。再如,由波浪想到柔软的丝绸,由大花猫想到老虎,由天上的白云想到地上的棉花等,这些都是抓住事物的相似之处来展开联想的。

  三是朝着“相对”“相反”的方向去联想。也就是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发起与它在性质或特点上有相对或相反事物的联想。如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是较好运用了相对与相反联想的手法,设置了豆萁煮豆这一特写镜头,凸现了兄弟相残的主旨,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又如许地山的《落花生》:“花生的好处……很多它的果实深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的果实高高挂在枝头……”在这里,作者由埋到地下的花生联想到同它相对的事物——挂在枝头上的桃子、石榴、苹果。这些都是由相对或相反的事物,通过对比而产生的联想。

  总之,联想是在所见所闻的基础上展开的。如果观察不全面、不细致,联想就难以展开;如果见闻写得不具体、不切实,联想就会失去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逐步积累生活经验,不断汲取知识养料,养成勤于思考、善于联想的好习惯。这样,我们就能在写作文

[1] [2]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98523.com/xiaoxue/ernianji/201401/203318.html
  • 上一个小学作文:
  • 下一个小学作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妈妈的关心作文200字
       一堂无声的课作文150字
       我的宝石作文150字
       堆雪人作文100字
       中国梦我的梦150字
       我家乡的冬天作文200字
       春天的景色作文150字
       陈老师作文100字
       我的小伙伴作文
       假如作文200字
     
     可爱的小兔白白
     剪发了
     参观海洋馆作文250字
     “大方”妈妈作文200字
     我最好的朋友作文200字
     妈妈不在家作文200字
     我的小鸟朋友作文250字
     聪明的爸爸作文250字
     写小伙伴的作文
     过春节的体会作文200字
    妈妈的教诲
    “大方”妈妈作文200字
    妈妈不在家作文200字
    妈妈的关心作文200字
    和妈妈去香港购物街
    妈妈的生日礼物
    妈妈,我爱您作文200字
    妈妈生气了
    妈妈帮我查作业作文300字
    妈妈心爱的杯子打碎了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10-2013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