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演讲致辞 >> 校园演讲稿 >> 正文
学校分管教学副校长竞聘演讲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首先感谢您给予我展示自我的舞台和施展才华的机会!

我叫徐惊涛,今年32岁,中共党员,中文本科毕业。今天,我竞争的职位是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我认为自己很适合这个职位,从我近十年来取得的成绩就足以看出我的优势:1999年市语文教师基本功竞赛第一名;2000年江苏省优课评选一等奖;2000年江苏省多媒体课件制作一等奖。1999—2000学年度分别被评为县“优秀教师”、“教育系统优秀党员”、“师德模范”。2001年我被推荐上报为“市骨干教师”、“市教育系统先进个人”。10月份还将赴西安师大参加教育部组织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这一切足见我的教学能力。而身为“县优秀教务处”的教务处主任,怀文中学三年来获得数十个学科竞赛一等奖,首届初三有133名学生考取省沭中公费生,语文学科被评为“县语文学科教研示范基地”,成功地承办办了市素质教育研讨会,从这里中您也能看出我的教学治理能力。

优势固然重要,但那已经成为过去。假如我能够实现我的理想,我将坚持“一个原则”,实现“两个转变”,抓好“三项工作”。

坚持“一个原则”就是坚持“为校长分忧”的原则。要及时准确地向校长反馈信息、献计献策,并果断贯彻落实校长安排的各项工作。

实现“两个转变”一是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既要当好校长的助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又要当好战斗员,带领全体老师,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事业上同干。二是加强教师业务学习,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重要载体。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勾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

抓好“三项工作”

一是抓好教学工作。

1、教学治理制度化、科学化。如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等。

2、构建教学教研网络。形成校长室—教务处、教科室—学科组—备课组的教学、教研的纵横双向网络。

3、开展特色教育、特长教育。在原有教学特色基础上逐步实现计算机教学实用化。即,教师自制课件,上网集体备课。英语教学要实现口语校园化、生活化。还要带领各学科开发潜课程,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形成怀文新特色,新优势。

4、确立“面向全体,狠抓中下,提优补差,大面积提高”的教学目标,积极推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怀文中学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二是抓好教育科研工作。

1、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直接为校长决策服务。要抓好课题研究工作,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培养一批能够自己开展教科研的骨干力量,提高教师和学校的自身发展的能力,促进教师更新观念,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

2、结合本校实际,自主开发课程,努力开拓创新,形成有效、可行的经验。如语文学科的课外阅读欣赏课,体育学科的武术课等。

三是抓好教师队伍

建设

1、制定有效、持续的师资培训计划,为教师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2、启动名师工程,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对已有名师要提供一切机会让他们在省市甚至更大的范围内占领教学至高点。另外,还要善于通过一些活动,不断地发现新苗子形成一个更大的名师群体。

各位评委,我想用一句诗来结束我今天的演讲:给我一方沃土,报以满园桃李!

谢谢大家!


《学校分管教学副校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小学校长竞聘演讲
       学校中层副职竞聘演讲辞
       学校办公室主任竞聘演说稿
       学校总务主任竞选演讲稿
       竞聘学校财务科副科长演讲稿
       学校教务处处长竞聘演讲辞
       小学校长竞聘演说稿
       学校总务岗位竞聘演讲词
       学校培训中心竞聘演讲稿
       学校保卫处竞职报告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会议讲话稿
    党办主任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
    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申报…
    综治干部学习心得
    乡镇党委扩大会议讲话——求真务…
    市委副书记三八妇女节庆祝大会讲…
    中俄朝晚会串联词
    人才调研方案
    农民工薪资保证金管理办法
    如何撰写大学毕业论文
    中小学校舍收费优惠实施意见
    加强春季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意
    学校安全督查情况报告
    提高学校安全管理水平工作意
    学校周边安全预防工作方案
    学校安全单位总结
    中小学校舍安全专题调度会召
    教育局发展学校管理交流材料
    教育局加强学校管理交流材料
    教育局强化学校管理交流材料
    校园演讲稿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