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演讲致辞 >> 青年节演讲稿 >> 正文
中国青年节演讲稿五四精神代代传

中国青年节演讲稿:五四精神代代传

中国青年节演讲稿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

我们是初生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

“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

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

五四运动是由中国青年发起的一场伟大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是救亡与启蒙并举的革命行动。我们纪念的五四运动不是一个狭义上的五四,而是五四前后与之紧密相联的一系列进步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运动。可以说,五四既是学生爱国政治运动,又是以启蒙为目标以批判旧传统为特色的新文化运动。

八十五年的历史证实,青年始终是我们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朝气的一部分力量。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青年运动的发展就始终同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人民的事业取得的全部成就也始终与一代又一代青年的英勇奋斗分不开。青年运动的正确方向,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一道前进。

弘扬五四精神,肩负历史使命,就是要树立理想,立志报国,献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自觉地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前途联系起来,在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就是要深入群众,投身实践,与工农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自觉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了解国情,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开拓视野;就是要勤奋学习,善于创造,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努力学习经济科技法律历史和其他方面的知识,用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武装自己,提高创新能力,勇于创新实践;就是要锻炼品格,磨砺意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身素质,完善人格品质,努力做中华民族美德的传承者,做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做新型人际关系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就是要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深刻熟悉我国的基本国情,继续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任何时候都不懈怠创业精神,都不涣散奋斗意志,创造无愧于前辈、无愧于后辈的业绩。

作为一名团员,我们感到无限光荣,我们既是少先队员的辅导员,又是共产党的后备军,我们应继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要有创新概念。在我身边,我认为有很多团员都很出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一些缺憾。我认为赵筱枫很棒她不但成绩优秀而且工作负责。既是老师的助手,又是同学们的榜样,还经常与我讨论难题,真可谓是我的益友良师啊。-

我也觉得王欣这位团员挺不错的。他不算是学校的“尖子生”,但他非常刻苦。始终怀着一颗自信而忠诚的心去面对事情。他也十分乐于助人。有时,回忠诚的劝告一些成绩较差的同学不要抄袭作业,他会耐心地教他们解题思路和方法。但他还是缺少参加一些学校举办的活动,应该多多积极参加。-

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青年去建设,中国的改革和建设需要青年去奋斗。各级党组织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熟悉做好新形势下青年工作的重大意义,关心和支持青年工作,加强对青年的教育和引导,把广大青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各级团组织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做好团的工作,加强团的建设,更好地团结和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我们深信,具有光荣传统的中国青年一定会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以自己的青春活力和满腔热血,为祖国和人民建立新的更大的功绩,谱写更加响亮的青春之歌。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中国青年节演讲稿有感五四
       中国青年节演讲稿不可磨灭五四精…
       青年节诗歌朗诵五四畅想
       青年节诗歌朗诵唱响五四歌
       纪念五四运动周年诗歌朗诵稿
       中国青年节演讲稿2
       五四青年节演讲释放青春能量点燃…
       接过五四火炬弘扬五四精神
       物价局职工五四演讲
       紧跟党走五四演讲
     
    禁毒会议讲话
    乡镇人大主席任期总结
    女企业家协会二届一次会议上的讲…
    法院任职干部考察报告
    妇儿工委联络员制度
    城管干部总结
    党员200创先争优心得体会
    检察官资格面试演讲稿
    改善农村医务管理制度
    有关教师礼仪的发言稿
    常委扩大会议新中国成立周年
    中国南极科考队启航
    中国国际矿业会议开幕
    中国生物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中国经济论坛上的讲话
    引进中国500强企业工作会上的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之七夕情人
    青年教师职业素养教育报告会
    最新中国国际咖啡酒吧产业博
    中国共产党章程知识竞赛题目
    青年节演讲稿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