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演讲致辞 >> 反腐倡廉演讲 >> 正文
反腐倡廉—构建和谐社会的奠基石

           反腐倡廉            

 
  腐败现象的存在,影响社会和谐,破坏社会稳定,阻碍社会发展。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反腐倡廉工作。
  在今年1月召开的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精辟阐述了新时期新阶段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极端重要性,要求全党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惩腐败分子的同时,进一步加大预防腐败工作的力度,扎扎实实地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向深入。
  反腐倡廉有利于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多的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然而,极少数领导干部和国家公务人员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自己和小团体谋取私利的腐败现象,是侵入党和国家健康肌体的病毒,不仅给党和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而且破坏经济的健康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党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反腐败的力度不断加大,腐败现象得到了进一步遏制,反腐倡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反腐倡廉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因此,只有进一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尤其是抓住经济领域中最容易产生腐败问题的部位和环节,不断完善人、财、物等方面的管理和监督,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反腐倡廉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社会基础。所谓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人民群众的各项权利与利益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利益矛盾也有所增加。腐败现象直接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加剧了社会的利益矛盾。因此,只有进一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尽量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切实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都能获得与他们所作贡献相一致的利益,才能有效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使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比较协调,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从而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并发挥出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反腐倡廉有利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群众基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既是重要内容,也是重要保证,而腐败现象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导致人民群众产生许多意见甚至不满情绪,直接破坏党的形象,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因此,只有进一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批评、建议、控告、检举等权利,增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有关政策和工作的透明度,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打击各种腐败现象,使广大党员干部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廉政文化演讲稿发电企业
       原创首发党员党风廉政演讲稿
       原创首发公司反腐倡廉演讲稿
       监督局发展反腐倡廉演讲稿
       原创首发反腐倡廉演讲稿共创廉洁…
       工商局发展反腐倡廉演讲稿
       安监局职员尚德倡廉演讲稿
       领导干部勤政廉政演讲稿
       法院廉政教育演讲稿
       家庭助廉演讲稿—当好廉内助把好…
     
    大学生演讲稿太阳指纹
    十二五畜牧水产业拓展计划
    科技局科技培训的安排意见
    医院先进个人申报材料
    市旅游局总结
    文化传播公司开业庆典礼讲话
    中考数学复习发展计划
    企业庆五一迎五四联欢晚会致辞
    卫生会议讲话
    金融类工会工作计划
    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实施工作意
    党廉建设和反腐工作意见
    党政廉建和反腐工作意见
    反腐倡廉培训工作方案
    运输局反腐倡廉工作方案
    新区检查反腐倡廉的讲话
    反腐亮点有力度有效果
    区教文体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
    古代反腐倡廉及清官故事之二
    古代反腐倡廉及清官故事之三
    反腐倡廉演讲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