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演讲致辞 >> 八荣八耻演讲 >> 正文
学校践行八荣八耻全校广播大会发言稿

极其重要的作用。
    社会主义荣辱观既高度凝练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特点,又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对全社会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概括,精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在本质上与我们中学生所接受的德育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是相统一的。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前加强青少年自身思想道德建设的迫切要求
    我认为加强我们当代中学生自身思想道德建设是十分必要的。这必须从细节做起,处处都要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衡量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件事。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是不是所有的言行都符合一个社会主义公民的道德规范?是否存在着好逸恶劳,追逐奢华和物质享受,贪图名利,甚至是羡慕腐败等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现象?每当我们看到身边的同学挥霍浪费,不求上进时,我们应该想问问他们问问自己,父母辛苦的工作是为了谁?父母那过早出现的白发又是为了谁?“八荣八耻”给了我们一种荣辱分明的信仰,告诉我们何为荣,何为耻;知荣则必为之,知辱则切不可为。“八荣八耻”都是身边能做的事情,它不仅是我们基本的行为、道德准则,也是我们自身心灵的准则。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我们成长为什么样的人,这关系着祖国的兴旺,民族的前途。在这个学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用人类优秀的、先进的、科学的文化知识成果教育我们青少年,武装我们青少年的头脑,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帮助我们青少年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牢固的人生价值取向。所以我们很有必要铭记胡锦涛总书记的“八荣八耻”。它特别强调了两点,一是强调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鲜明体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既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二是强调特别要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当代中学生必须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思想行为,加强道德修养,培养高尚情操  
    我们作为当代中学生,更要切实地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任务,落实到学习、生活中去,踏踏实实干好每一件事情。深入理解和把握“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特别是在我们学生干部中,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我们的思想行动指南,做到学在前面、做在前面,做“八荣八耻”的积极实践者,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和人格力量首先做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以实际行动为同学们作出表率。同时,要引导同学在学习、生活中,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规范社会道德生活,形成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
    “八荣八耻”为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指明了方向。我们应该以“八荣八耻”为标杆,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粒粮食……诸如此类看起来都很不起眼的小事情,但是它关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反映出我们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到底树立得如何,因为艰苦奋斗不仅仅是勤俭节约,它是一个民族的意志和品质。因此,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热爱祖国,要以唱响国歌表达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践行八荣八耻全校广播大会发言稿
       电业系统学习八荣八耻座谈会发言
       开展八荣八耻教育动员会讲话
       八荣八耻演讲稿
       院护士八荣八耻演讲征文
       学生八荣八耻演讲稿
       200年八荣八耻演讲稿
       演讲比赛八荣八耻演讲备稿
       解放思想实践八荣八耻汇报总结
       银行八荣八耻荣辱观发言
     
    公司出差管理规章制度
    师资队伍建设意见
    秋季期开学致词
    人事部副主管竞聘演讲材料
    全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会议
    老师演讲感谢学生
    部门预算和综合财政预算改革会发…
    医院节能减排工作规则
    科学发展观阶段分析总结报告
    党支部党风廉政建设自查报告
    中小学校舍收费优惠实施意见
    加强春季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意
    学校安全督查情况报告
    提高学校安全管理水平工作意
    学校周边安全预防工作方案
    学校安全单位总结
    中小学校舍安全专题调度会召
    教育局发展学校管理交流材料
    教育局加强学校管理交流材料
    教育局强化学校管理交流材料
    八荣八耻演讲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