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学习心得 >> 正文
高校生学习八荣八耻心得

胡总书记3月4日在全国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在各地引起强烈反响。

我们做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首先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和思想。

胡总书记在看望政协委员时强调,要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教育我们的青少年和干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同时胡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贯彻“八荣八耻”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我们同学中的相当一大部分虽然现在还不是共产党员,但是我们做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有责任把祖国的发展和我们自己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同样需要时刻坚持与时俱进,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所有力量。在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的时候,胡总书记八荣八耻的提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归根到底其实就是人影响人的过程。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赵刚研究员说,在全社会应当由干部带头影响群众,在学校里应当老师做表率,影响和带动学生,在家庭中应当父母严于律己影响孩子。其中,干部、教师等更应当要求自己具有高于一般人的道德水平。在这个时候我们要说我们有信心学习好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也要为社会做出表率。

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认真学习八荣八耻内容并深刻的理解它。

1。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每一个中国公民都应该牢固树立热爱祖国的观念,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2。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所在。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时刻以服务人民为荣。

3。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知识是第一生产力,有知识有科学社会才能进步。一个崇尚科学的民族,必然是一个不断进步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民族。

4。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劳动光荣,着是我们从小就知道的道理。我们的民族是勤劳的民族,我们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

5。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团结互助出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我们这个大集体只要紧密团结在一起就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我们不惧怕任何困难,因为我们有力量打倒一切障碍。

6。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个人需要诚信,集体、社会需要诚信,国家更需要诚信。只有我们人人讲诚信,取信于他人,给他人以信任,才能构建出一个和谐的社会。

7。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遵纪守法是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做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我们要学法、懂法、用法、护法。

8。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正如胡总书记所深刻指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艰苦奋斗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把这种精神表现在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

学习了八荣八耻之后我有很多感想,我们是逐渐成长起来的一代,我们是奋发图强的一代,我们将会成为使祖国富强的一代。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老师师德学习心得
       团学骨干班学习心得
       国土局人员学习心得
       企业职员学习心得
       青年干部年终学习心得
       环卫系统学习心得
       学校党员学习心得
       高校生两会学习心得
       支部领导学习心得
       党委书记学习心得
     
    半年综治自查总结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
    公司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
    长半年安全生产及户户通电工程会…
    公司领导新闻宣传座谈讲话
    市委领导在环境保护的发言
    餐饮酒店实践回顾
    贫困山区提高县经济进展调研报告
    税务局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方案
    毕业设计论文量要求
    助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高校生党员思想汇报
    和高校签署全面合作协议
    高校资助贫困生工作会讲话
    高校学院专题宣传片样稿
    高校生毕业典礼活动方案
    高校开展党员党性分析的经验
    高校特岗教师情况交流材料
    浅谈高校良好团支部申报材料
    高校教师职工创优事迹申报材
    学习心得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