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科学发展心得 >> 正文
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人才队伍建设


    今后几年,将是我校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把握先机,正确应对,促进发展,需要集中全校的智慧。我们要树立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重点,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完善教学管理为基础,以深化内部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的战略发展思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根本。
    一、我校人才队伍现状
    我校在职职工480人,专任教师247人,双肩挑教师48人,师生比例为1:22.9。从总体情况看,学校人才总量不足,尤其是专任教师数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高学历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学科带头人紧缺,中级职称人员比例偏低,30-40岁人员比例偏低;人才主要湖北几所二类学校,呈近亲繁殖态势,不利于学术交融;人才流失严重,人才引进和智力引进困难重重,人才流失和智力资本回流总体上呈现一种单向流动的态势,流失人才远远高于引进人才;缺乏学术团队,人才整体效能发挥较差;复合型人才短缺,人才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不足。
    二、我校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几年,我校在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人才队伍现状与学校事业发展和学科建设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人才队伍建设缺乏长远规划、投入偏低,不利于人才结构的改善和人才队伍的壮大;二是人才队伍缺乏必要的稳定性,人才潜在流失现象很严重;三是人才的成长、使用和竞争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四是现有人才尤其是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有效利用率偏低;五是人才招聘工作效率偏低,招进的人才质量不高;六是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智力工作力度不大。
    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外部原因也有我们自身的原因。一是学校地理位置偏僻,办学层次低,社会影响力小,难以引进人才;二是高校之间人才恶性竞争,造成人才浮躁,见利思迁;三是我校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思想仍然存在,论资排辈现象还很突出,人才的价值得不到充分展示,不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局面的形成;四是官本位思想在学校仍未消除,“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念仍有一定市场,以学术资本换取政治资本的倾向比较突出,“崇尚名师、专心治学”的氛围不够浓厚,“学术至上”的观念仍未深入人心;五是符合各类人才成长规律特点的选拔、使用、管理和激励的政策体系亟待建立,科学公正的人才评价机制尚未完善,对人才的投入偏低,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改善不到位;六是人才招聘工作时间滞后,程序冗长,坐失了招聘高级人才和高质量人才的良机;七是职能部门与用人部门协调不够,各方面认识不统一;八是学校未来发展定位不明,部分教师人心不稳。
    三、对我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人才是兴校之本、强校之本,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我们当前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基础性工作。
    首先,突出重点,筑造凝聚人才的高台。目前,学校的发展是全校教职工最为关注的事情,也是我校吸引和稳定人才的根本出路。对于学校的发展,党委讨论了多次,主要领导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但教职工对工作进展情况不了解,对结局不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审计水平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出版座谈会讲…
       科学发展观科普宣传意见
       市环保局开展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
       树立科学发展观方案
       为更高起点践行科学发展观奠定扎…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公路跨越式发…
       认真履行行政监察职能全面落实科…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高等教育和谐…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循环经济…
     
    fgz0型灌装机设计研讨论文
    保卫科负责人述职报告
    乡镇副乡长先进性教育党性分析材…
    最新入党积极分子科学发展观思想…
    让儿童学习中学会做人
    公司三八总结表彰暨先进事迹报告…
    三剑客读后感
    党员创先争优党课发言稿
    教育局人事科小结
    文书档案收发运转和保管规定
    生产落实年活动方案
    科学用水转变发展工作方案
    落实惠农政策活动工作方案
    落实个体农林场水权管理办法
    计生委落实党廉建设工作意见
    农工办四措并举抓落实实施意
    落实重点工作任务实施意见
    加快科学发展实现富强实施工
    落实电子政务工作要点
    科学跨越发展工作指导意见
    科学发展心得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