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形势政策心得 >> 正文
任课教师发展观心得体会

作为任课教师,我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积累,加强教学法的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综合能力,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改革教学模式,注重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参加学校及支部的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参与橱窗板报宣传等活动,我对科学实践发展观有了更进一步认识,开阔了眼界,提升了理论水平,提高了政治觉悟。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深入领会、认真总结如下个人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体会:
  当今我国正面临应对金融危机的考验,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紧迫性,要认真加强学习,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具体工作中,要组织好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抓紧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一方面抓好课堂教育,利用课堂这个载体加大对学生的宣传教育力度。
一、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的实质
科学发展观,是对发展问题的总体认识和根本观点,包含了系统而丰富的内容,全面回答了“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二、充分认识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着眼全局,着眼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总结国内外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开创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局面,同时也标志着用科学发展观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经实践检验与证明、日益显示出强大真理力量的科学发展观,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指导思想,更是科学、有效地做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三、在实际工作中中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
改变工作理念,服务当先,树立一种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要踏实做事,多做好事多办实事,树立起“学校发展无小事”的思想,保证电脑设备完好率,科学安排,统筹兼顾。
学习是实践的前提,实践是学习的目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认识、增长才干、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务实是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基础,空谈误事,实干兴业。学以致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提高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水平,更要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的自学性和坚定性,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要根据岗位职责的要求,学习相关领域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就我本人而言,既要以人不本,更好地为学生和任课老师服务,提高学生管理方面的能力,又要着重加强积累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学习的重要体现。工作中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就是要始终把到机房上课的老师和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带着责任,带着感情,更好地为学生和任课老师服务
 总之,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坚持不断解放思想,按时按质写好个人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体会,坚持用科学发展的观念来解决学校发展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努力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促进学校的可持续科学发展。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活动心得体会写法
       计生发展观心得体会
       医院学习实践发展观心得体会
       学习浔小管理课程心得体会
       干部行风建设心得体会
       听优秀教师顾晓敏先进事迹报告心…
       保育员心得体会
       学习管理学心得体会
       工商管理学习心得体会
       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护理专业实习总结
    市商业部门上年总结及下年计划
    幼儿园教师爱岗奉献演讲
    市委书记人大会讲话代拟稿
    水库旅游规划策划方案
    民主评议行风优化经济环境活动方…
    英语言语控制与课堂教学效率
    共产党员道德修养讲课材料
    课堂信息化教学交流
    加快领导方式改变推动人防融合发…
    中小学教师培训站规划工作意
    青年教师职业素养教育报告会
    教师评语集锦
    教师入党申请书材料五则
    学校教师班级管制工作交流材
    招考农村教师进城方案
    高中教师课程培训方案
    教师落实继续教育建立方案
    幼儿教师挫折心理调查研究报
    教师先进性教育活动自我总结
    形势政策心得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