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形势政策心得 >> 正文
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党内和谐篇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增进党的团结统一,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把“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领导作用的重要体现,为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如何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党内和谐的内涵
    党内和谐也就是党内关系的和谐,它包括党内党员与党员之间、普通党员与领导干部之间、各级领导班子之间、党员与党组织之间、同级党组织之间、上下级党组织之间的行为活动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这种和谐,从整体上来看,正如邓小平同志曾强调的,必须按照毛泽东同志指出的,要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党内和谐,正是要努力形成这种和谐的政治局面。
    从党内和谐的要求来看,它同样具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具有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等一般特征。具体地说,和谐的党内关系至少应包括以下要求:第一,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和共同信仰,是党内和谐的重要前提。共同的政治信仰和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同心同德,是凝聚党心、实现党内思想和谐和保持党内安定团结的先决条件,这也是由党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第二,统一的组织原则和充分的民主,是党内和谐的关键所在。统一的组织原则是党内民主和科学决策的组织保障,也是党内组织和谐的重要体现;充分的民主为实现“和而不同”、生动活泼而不是“一潭死水”的和谐创造了条件。第三,全体党员在党内平等的人际关系和在党纪面前人人平等,是党内和谐的集中体现。在党内同志之间,权利义务平等,不存在特殊的党员,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第四,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制度,并且使之得到充分贯彻落实,是党内和谐的根本保障。没有制度保障的和谐,是暂时的和谐,是一种不能长久的和谐,只有依靠制度才能保证党内和谐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
    党内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
    作为在中国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内部和谐(党内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意义十分重大,这是由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党内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
    首先,党内关系的和谐状态不仅是衡量党的自身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更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一个党内关系不和谐的政党肯定是一个缺乏组织力、领导力和战斗力的政党。我们党如果不能实现党内和谐,必将影响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影响执政效率,从而影响到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实现。因此,党内和谐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保证。
    其次,从和谐关系本身的内涵和要求来看,党内民主对国家人民民主将起示范和带动作用,党内法制将对国家法制起保障和推动作用,党内的团结稳定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党内成员之间的诚信友爱和平等相处将对全社会成员起示范和榜样作用……党内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再者,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六中全会心得体会
       六中全会心精神心得体会
       六中全会心得体会最新
       六中全会心得体会—社会管理篇
       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核心价…
       教师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
       共青团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心…
       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党…
       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
       十六届六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
     
    人事局加强员工工资调整方案
    读后感现代行政伦理学研究新开拓
    街道卫生服务规划实施意见
    全区企业安全生产会议经验交流发…
    体育局体育全民健身计划
    优秀共产党员申报材料
    国土资源局长述职报告
    民政局深化消防管理意见
    市经委老干部处离退休人员管理服…
    医院新员工座谈会讲话
    第六届市领导圆桌会议召开
    十六大党代会代表团发言材料
    集团公司第十六次政研会发言
    公司学习贯彻党十六届六中全
    把思想统一到十六大精神上来
    市第十六届代表大会第一次会
    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
    十六届六中全会确定和谐社会
    十六届六中全会学习体会分配
    十六届六中全会学习感想
    形势政策心得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