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五中全会 >> 正文
区长社区建设知识培训班上的讲话──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推进城区社区建设

路上讲四个问题:
  高标准建设社区,完备社区基础设施。社区建设,重在建设。建设的切放点,我认为是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建设“有形”社区,增强居民群众认同感、归属感的载体。社区基础设施匮乏、财力投入不足,始终是社区建设的“瓶颈”,必须认真解决,四平市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能够一次性实现社区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完备化,给我们很多启示。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工作不是不能做,而是有没有决心和怎么做。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上,我认为,重要的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当然这个认识不光指办事一级,市、区两级都有提高认识的必要,只要认识上去了,办法相应也就多了。去年中原办新建了两处标准式社区办公用房,黄河办新建了一处,你能说他们就没有困难吗?困难肯定是有的,问题是他们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今年我们计划在五个办事处新建五处建筑面积在45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办公用房,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只要思想不滑坡,我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二要抓机遇。要善抓机遇和利用机遇,对于我们来说有那些机遇呢?我认为各级领导对社区的认识提高重视程度的加强是第一机遇,特别是市一级领导对社区建设的重视程度比前几年有质的飞跃,这一点我们有深切的体验,其表现是围绕社区建设这一议题,市政府多次召开市长办公会,具体讨论研究社区建设中的问题,市人大、市政协领导也多次到基层调研督促指导,市财政用于社区建设的资金大幅度提高,99年以前市财政下拨用于居委会干部生活补贴资金27.5万元,2000年增加到50万元,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上,市政府根据市区所造资金预算,市政府办公会议纪要[2002]12号明确答复,“城市社区建设所需资金300万元,市财政扶持100万元,分3年拨付”这在过去是没有先例的。其次要抓住公安、劳动、文化、教育等要求进社区这一机遇,大造舆论,大造声势,纽转过去民政部门唱独角戏、跳独脚舞的局面,借助有关部门的力量促进社区建设。机遇时时存在,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机遇。三要广渠道。社区建设设施建设要以政府为主,政府应保持必要的投入,同时也要努力拓展投资渠道,要广泛吸收本辖区社会资金,鼓励社会各界捐赠,要积极吸引外资,逐渐建立和完善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吉林省四平市筹措社区基础设施资金的“七个一部分”,就是这种机制的有效运用,值得借鉴、提倡、推广。四要多形式。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除新建之外,整合、调剂、利用现有设施资源,是大有作为的。目前,社会闲置的设施资源很多,除发动驻区单位将设施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外,还可以通过改造、置换、购买、租用等多种形式,解决社区基础设施缺乏问题。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各办事处一定要根据辖区实际,做到有规划、有标准,力争用三至五年的时间,使社区基础设施的缺乏、简陋状况有较大改观。
  高水平整合社区,发挥社区建设的综合效益。整合社区,重点是整合社区资源,整合社区工作,整合社区关系。整合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建设的整体效益。整合社区资源,包括整合人才资源和物化资源。要调查摸清本社区的资源情况,发挥社区优势。这里的关键是政策引导,同时要靠社区工作者加强沟通和协调。整合社区 工作,包括基层党委和政府部署的工作、有关部门指导的工作、为民服务的工作,以及社区自身的各项工作。四平市根据社区建设的地位、作用,以及性质特点,构建了“城市基层管理的平台、为居民服务的平台、民政工作的平台也可以说是社会工作的平台)”。我认为,这“三个平台”是社区工作的归类板块,是整合社区工作的目标方向。只要将这“三个平台”建设好、利用好,社区建设的综合效益就会充分展现。整合社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县委书记全委会上的讲话深入贯彻…
   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推进我市社区…
   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培训班上的讲…
   学习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培训…
   学习十六大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十六大精神体会
   学习十六大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推进各项…
   十六大精神学习心得
   把思想统一到十六大精神上来
 
中学团总支情况总结
儿童节策划方案讲话
税务所揭牌仪式讲话
学校总务作风建设心得
自主创新会议发言材料
作风整顿建设心得体会
大二学生演说材料
监察局年终工作要点
乡镇领导招商教育交流材料
建设系统治理商业贿赂电视电话会…
城市社区建设工作意见
做好城市社区服务实施意见
做好社区基层党建实施意见
街道社区安全构建工作方案
街道社区作风改革工作方案
社区纠正工作方案
党员进社区年终计划
社区体育与和谐社会论坛上的
社区发展工作大会讲话
戴区长在重点项目观摩会上的
五中全会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