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五中全会 >> 正文
牢固树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反思探索水利前进方向


  
  同志们:
  今天和大家一起过组织生活,共同学习和探讨一个问题:科学发展观。这是一个理论性问题,是党中央一个新的战略思想,我先做一个简短的发言,抛砖引玉,供同志在学习中参考。
  不知在座的各位在阅览报刊、观看新闻中是否注意到,科学发展观这个新提法。胡锦涛同志在听取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后作重要讲话时特别强调: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成功探索。从胡锦涛同志的这一重要讲话中不难看出:科学发展观所具有的划时代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质是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区域、社会经济、人与自然、对内对外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更好地发展。最近,党报党刊及一些理论刊物评价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建党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是党领导工作的新纲领,是党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是党执政能力的新提高,是党作风建设的新要求。
  要牢固树立,认真落实党的这一新的战略思想,作为一个党员首先要学好,要弄通弄懂,这样才能贯彻好、落实好。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就科学发展观谈一下个人初浅认识。
  一、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我党多年执政经验的科学总结。
  什么叫发展观?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作用。科学发展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是全面的、系统的、协调的、纲领性的发展观。
  中国共产党领导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业的重要本领和基本能力,是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逐步趋于提高的。如何把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成为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自立党之日起就为之持续求索和不懈奋斗的基本目标。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伊始,毛泽东同志即向全党发出号召,要求大家积极探索把一穷二白的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的内在规律和科学途径。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着眼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要求统筹兼顾,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十个方面的即相对立又相统一的关系。党的八大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化。在经济建设上,要以重工业为中心,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建设规模和国力相适应,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这些重大判断的理论观点,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诸多复杂的原因,我国的发展走了弯路。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了过去多年的经验教训,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邓小平同志和我们党初步回答了如何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关乎中国发展根本大局的重大课题,明确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方向,提出并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大家是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迅速发展的骄人成就。这是我们党对如何领导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内在规律认识和把握的重大飞跃。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

[1] [2]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教育教学…
   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破难加快发展
   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以科学发展观推进新疆油田发展构…
   一把开启和谐社会的金钥匙浙江象…
   保持科学发展观重新确立开发区发…
   树立科学发展观谋求民营经济新发…
   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依法治水水政…
   坚持科学发展观谋求交通新跨越
 
地方志办工作汇报
幼儿园计划
先进性教育交流材料
落实电子政务工作要点
民政局农村党建发展交流材料
财政局发展投资预结算交流材料
院团委计划
交通局廉政教育发展讲话
机关事务局规范服务管理总结
润滑油企业领导竞聘演讲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讲课辅导
树立现代执法理念推动公安执
党课辅导材料党员必须牢固树
党课材料党课提纲共产党员必
党课材料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
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树立科
树立组工干部新形象发言材料
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牢固确立科
树立科学发展观发展壮大镇村
如何建立行风建设长效机制树
五中全会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