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活动方案 >> 学雷锋活动 >> 正文
雷锋纪念日来历

一、背景资料

1、雷锋纪念日的来历

雷锋同志因公牺牲后,他的日记陆续被一些新闻媒体报导出来。《中国青年》杂志社觉得类风湿和平时期青年的一个楷模,打算在1963年3月2日出一本合刊介绍雷锋事迹。2月17日他们给毛主席写信希望它能为雷锋题词,毛主席看信后为了全面概括雷锋同志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写下了“向雷锋同志学习”这一著名题词。3月2日,毛主席的题词在《中国青年》上刊出了。4日,新华社发通稿。5日,全国各大报纸纷纷刊载毛主席向“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后来,中央决定,把3月5日定为雷锋纪念日。

2、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为典范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主要特点是:忠于共产主义事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在不同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甘当一刻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忘我劳动,助人为乐,做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当今,雷锋精神集中体现在青年志愿者身上,他们不拿工资,不求回报,完全义务的为国家和社会作者自己的贡献。

3、雷锋名言

(1)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原在暴风雨中艰苦的斗争中锻炼自己,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

(2)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3)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一个人先进总是单枪匹马,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

(4)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

(5)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二、活动建议

1、通过雷锋纪念日的活动使同学们接受爱的洗礼,并把爱心带给他人。

2、此活动是一个时间跨越较长的活动,可结合现在孩子对雷锋了解程度开展,首先让学生收集雷锋的资料(书籍、网上资料、图片、画像……)从了解感知开始,到开展雷锋事迹交流、研讨活动、最后落实到行动中,延伸到今后为学校、为社区、为社会服务,从而使同学们对雷锋精神的认识得到升华。

3、活动形式可多样化,但一定要联系事迹,不可只有说教。可以在校内做力所能及的为他人服务的事(包括老师、同学、校园环境……),也可以与附近居委会、社区、军营等联系,进行校外学雷锋活动。

三、小资料

  雷锋是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湖南省望城县人。1940年出身于穷苦农民家庭。7岁沦为孤儿。对中国共产党怀有深厚的感情,先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少年先锋队和青年团。他工作积极,埋头苦干,多次被评为“红旗手”“工作模范”“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和“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雷锋1960年1月应征入伍,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牢固地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远大目标。他不忘阶级苦,懂得“怎样做人,为谁活着”,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社会主义;以“钉子”精神刻苦学习毛泽东著作和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以甘当“螺丝钉”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连队分配他当汽车兵,他努力钻研驾驶技术,成为一名合格的汽车驾驶员。担任班长后,大胆管理,事事模范带头,带领全班成为部队先进集体。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雷锋事迹
       雷锋格言
       雷锋精神新时期学生思想素质中亮…
       稽查大队开展学雷锋构建和谐企业…
       八个一学习活动方案
       学习黄令赤先进事迹机关作风建设…
       三月学习雷峰活动方案
       小学学雷锋宣传方案
       200年学雷锋活动策划书
       在学雷锋活动中的精神学习
     
    美术学院团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阶段…
    学习教育分析评议阶段对党员评议…
    司法行政宣传活动方案
    市商务部门安排
    政治会议结束时讲话
    市委副秘书长接待会议讲话
    公选考试时事政治练习二及答案
    经济形势分析会讲话
    农村党员冬训总结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纪念建党周年庆安排意见
    纪念设立海关周年庆讲话
    人口日纪念会议举行
    陈同志百年诞辰纪念会举行
    举行纪念辛亥革命百周年务虚
    常务副领导在纪念建党90周年
    纪念建军80周年知识竞赛题
    中学学雷锋活动方案
    中学200年学雷锋实施方案
    小学学雷锋文明教育方案
    学雷锋活动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