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规章制度 >> 管理办法 >> 正文
社会急救医疗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社会急救医疗管理。增强对急、危、重伤病员在事发现场和转送医院途中的救治能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社会急救医疗是各级人民政府主办的非营利性公益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急救医疗遵循统一调度指挥,划区就近、就地、就快救治,尊重病人意愿,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社会急救医疗及其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社会急救医疗工作,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实施本辖区内的社会急救医疗工作。
第五条 公安、交通、民政等行政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协同做好社会急救医疗工作:
(一)公安交通部门对执行社会急救医疗任务的车辆优先放行,必要时可以准其使用平时禁止通行的道路;
(二)交通管理部门对执行社会急救医疗任务的车辆,免收过路、过桥、过隧道等费用;
(三)民政部门按照规定承担社会救济对象的社会急救医疗费用。
电信通讯单位应当保障社会急救医疗通讯网络畅通,提供所需设备、信息和技术服务。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社会急救医疗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设立社会急救医疗事业的专项经费,专项经费由财政拨款为主和社会捐助等为辅构成。社会急救医疗专项经费必须用于急救医疗网络建设,人员培训,以及设备设施的配置和维护。
鼓励境内外组织和个人资助社会急救医疗事业。
第二章 社会急救医疗网络建设
第七条 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设立急救中心,承担下列任务:
(一)设立“120”急救医疗呼救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
(二)收集、处理和贮存社会急救信息;
(三)建立急救网络,划分网络医院急救范围,制订急救预案和方案;
(四)组织、协调急救网络医院开展对急、危、重伤病员的紧急医疗救治;
(五)指挥群体性活动、突发性灾害事故的医疗救治;
(六)开展急救医护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急救医疗科研工作。
社会急救“120”、公安“110”、消防“119”、交通“122’,应当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情况,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第八条 社会急救医疗网络由以下医疗机构组成;
(一)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省属医院;
(二)市、区、县(市)人民医院;
(三)符合社会急救医疗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中心卫生院、企业医院和其它医院。灾害事故的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建立专业性或者群众性救护组织,配置必要的急救医疗器械、设备和药品,并组织相关人员接受急救医疗技能培训。
第十二条 事发现场的单位和个人对急、危、重伤病员应当及时给予援助,机动车辆的驾驶员和乘务人员应当优先运送急、危、重伤病员。
第三章 社会急救医疗管理
第十三条 “120”电话是社会急救医疗紧急呼救专用免费电话。禁止对“12o”急救医疗呼救专用电话进行干扰。

第十四条 急救中心接到紧急呼救后,应当在1分钟内发出指令;社会急救医疗网络医疗机构接到指令后,应当在3分钟内出车。

急救医护人员应当就近、就地、就快对急、危、重伤病员进行救治。急、危、重伤病员或者近亲属已明确救治医院的,急救医护人员应当将病员送到指定医院。

第十五条 急救车辆应当设置统一的急救医疗标志。值班急救车不得执行非急救任务。

第十六条 社会急救医疗救治实行急救医师首诊负责制度和24小时应诊制度。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城市社会客运管理办法
       中小学教育用地保护管理办法
       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
       蔬菜基地建设保护管理办法
       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办法
       财政投资评审管理办法
       摩托车专用车管理办法
       教育行政机关党员先进性管理办法
       建设局工程监理管理办法
       供电局安全生产管理办法
     
    医院计划
    九资河镇计划生育会上典型发言
    建设节约型社会演讲稿
    深化医院改革加强医疗质量管理
    年商务局维护稳定计划
    3&8226;5演讲稿—3&8226;5呼唤将…
    副市长工商行政管理暨双先表彰会…
    毕业论文标题目录和内容提要
    农村发展观整改方案
    民政局编制教育完善计划
    残疾人社会保障服务工作方案
    社会跨越发展工作意见
    推进社会管理工作意见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方案
    社会救助工作责任管理办法
    社会治安综合整顿工作汇报
    经济和社会建设工作安排意见
    建设小康社会监测工作报告
    区县应急救援队伍机制管理办
    节水型社会建设意见
    管理办法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