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意见 >> 工作安排意见 >> 正文
农户增收规划工作意见

全程服务农户增收,凡包村、包社、包户的党员干部必须从规划开始进入农户。直到目标实现。为此,党委政府将对万元增收工程进行单独考核,兑现考核结果,与村、部门当年综合考评挂钩,机关、党员、干部包村包户与年终奖励性补助(绩效工资)挂钩;与村社干部的年终待遇挂钩。还未完成增收任务的一律按完成比例兑现。同时,镇党委政府建立完成情况先进典型定期通报制度,加大督察力度,确保落实。

结合我镇实际,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意见》渝委发〔〕6号)委发〔〕3号《关于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镇政府研究,决定在镇5个村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届三中全会和区委三届六次全委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二大城市建设,以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农民向农民新村和城镇集中为突破口,继续稳定粮油生产、提升主导产业、壮大非农产业和本地经济,深挖林业增收潜力,加速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城乡统筹,实现农民持续快速增收。

二、基本原则

加速土地流转,一)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实施集约化经营。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运用市场机制,培育壮大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市场主体,努力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确保产品顺畅销售。

做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二)坚持保护生态原则。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推广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生产实用新技术,林下养殖严格控制亩均畜禽,推行轮牧,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突击区域特色,三)坚持分类指导原则。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打造特色产业。

三、目标任务

确保农民收入增速明显加快。2012年,通过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以上,年均增长22%以上。全镇有劳动能力的3168户农户每户增收1万元以上,其中:年完成800户、2011年完成1000户,2012年完成1368户。

四、实现途径

实施农业集约经营,一)培育市场主体。增加农民收入。培植农业龙头企业、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连大户,大户连基地,基地带农户”林下经济生产经营模式,带动农民增收。2012年,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5个,发展种养专业大户120户,其中林下种养大户10户。

促进农民就近务工,二)推进土地流转。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户加快土地流转,支持业主实施集约化经营、促进农民就近务工,增加收入。2012年,力争新增就近解决农村劳动力1000个。

三)提高农业效益,增加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产品单产及品质,提升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五、推进模式

一)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做好林业产业发展的同时,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和养殖业。林下种植以种粮、种蔬菜为主,林下养殖以养畜(牛、羊)养禽(鸡、鹅)为主。2012年,实现林下种粮1000亩,种菜3000亩,出栏牛1000头,出栏羊2000只,出栏鸡70000只,出栏鸭20000只,出栏鹅10000只。

二)发展本地务工经济

引导农民就地创业,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同时,大力引进龙头企业或专业大户参与农业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年终民主评价党员工作意见
       农村党员的两个率先工作意见
       改进流动党员管治工作意见
       外来党员双向互动教导管理意见
       基层党建工作管理意见
       发挥党员两个率先的实施意见
       文明单位评选活动意见
       党委书记绩效指导意见
       加强党员经常性指导工作意见
       完善双票一审制的工作意见
     
    县粮食局夏季安全生产计划
    市电化教育会发言
    人大办公室总结
    推进土地节约利用经验交流材料
    林业局安全生产总结
    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总结
    劳保局劳动保障事业科学发展观演…
    省运会开展会议发言
    医院后勤管理处办公室管理制度范…
    学校党总支计划
    农民增收工作规则
    农户小额贷款实施意见
    农民节水增收工作方案
    节水增收入户开展情况报告
    茅草房改造新村农户工作方案
    农业局加强农民增收交流材料
    农民增收服务教育交流材料
    帮助乡村增收交流材料
    高速公路收费部门增收堵漏交
    农民增收致富经验材料农字企
    工作安排意见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