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意见 >> 农村工作意见 >> 正文
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安排意见

2009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安排意见 2009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安排意见

为确保我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根据《 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精神,就我乡2009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强化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农村合作医疗的认识,遵循政府组织、引导、资助,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等多方筹资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效解决农民因病返贫的问题,保证社会稳定,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二、目标任务

在巩固2009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广泛宣传,积极组织动员,在确保现有参合农户不退合的基础上,使2009年全乡应参合农民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以上,力争做到应保尽保。

三、方法步骤

(一)宣传动员阶段(10月15日—10月31日)

通过大力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动员农民积极参加合作医疗。各村要把宣传动员放在首位,召开群众会议,充分利用宣传标语、办黑板报、宣传栏等方式,宣传合作医疗的优惠政策和医药费报销办法,并充分利用已经享受住院优惠政策的群众进行广泛宣传,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通过宣传引导,使农民放心、自觉、自愿地参加合作医疗。

(二)参合费收缴阶段(11月1日—12月10日)

参合费收缴量大面宽,各村要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农民自愿的条件下,力争使100%的应参合农民参加合作医疗,至少要达到90%以上的农民参加。在收缴参合费的过程中,要掌握每人10元的标准,按照“村可漏户、户不漏人”的原则认真做好收缴工作,确保于11月底前交清参合费。对特困户、五保户、优扶军人、90岁以上老人、残疾人等的参合费不收缴,由县上有关单位解决。要保证参合费资金安全运作,所收参合费要随收随缴,不得滞留;收缴参合费的开票工作必须保证一户一票,随缴随开。乡财政所负责将所收资金汇总并上缴专户储存,同时向县、乡合管办报告进度。

(三)审证、发证阶段(12月1日—12月31日)

《合作医疗证》是农民看病的凭证,是广大参合农民享受合作医疗优惠政策的依据,各村要把办理《合作医疗证》作为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具体体现和工作措施。乡合管办负责审核2009年度已发放的《合作医疗证》、办理2009年度新发放和变更的《合作医疗证》。

四、 工作要求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解决群众“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措施。各村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提高执政能力的高度,充分认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深远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力量,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在全乡迅速掀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高潮。

(一)加强领导、靠

[1] [2] 下一页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
       农村五个体系建设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组织动员广大妇女积极参与社会主…
       乡镇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安排意见
       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意见
       十一五时期我县农村公路建设实施…
       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意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议意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卫生所建…
     
    市医药公司半年总结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个人年终总结
    用任务引导学习
    祖国母亲
    区委区政府促进全区经济发展意见
    办公室党风廉政建设总结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
    组织部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
    全省市场监管会议讲话
    司法局法律宣传快板书
    新型工业化建设工作意见
    新型动力电源发布会举行仪式
    新型农技推广服务方案
    民政局新型农技推广方案
    农村新型农技建设方案
    新型农技建设方案
    考察学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验交流材
    打造新型治安防范模式经验材
    财政构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
    农村工作意见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