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意见 >> 活动实施意见 >> 正文
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革实施意见

    全面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促进国家的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广播电视业发展的一项国策。因此,加快我市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整体平移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而又十分重要的工程。

  一、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对于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广播电视数字化是党和政府的一项“政治工程”。

  广播电视是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我们国家“十一五”期间的工作重点。有线电视数字化能够有效防止“法轮功”等组织的破坏活动,确保网络传输安全,净化环境,维护阵地,真正成为党和人民群众的喉舌。

  第二,广播电视数字化是推动党政机关政务公开的“阳光工程”。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通过广播电视数字化,推动“数字政务”建设,对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加强政府监管,提高行政效率,开展反腐倡廉,建设精干、高效、透明的政府,促进我市的“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广播电视网络以其安全可靠、保密性强、贴近群众、普及化程度高、费用低廉的优势,在打造“数字政府”方面将大有作为。

  1、办公信息化。通过广电网络,可建立起从市政务中心到市直各部门及各县(市)的政务办公系统,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实现政府与相关部门间的无纸化办公。

  2、沟通信息化。政府机关可通过公众信息网向群众发布法律法规、政府公告、政府文件、重要新闻、热点专题、今日临汾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信息。还可通过广电网络公开办事程序,增加政府办公透明度,并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3、市场监管信息化。通过广电网络,可建立起工商、税务、环保等政府有关部门与相关企业、市场、商场间的网络系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并可对相关市场主体进行实时监管,准确把握市场动态,规范市场行为,提高政府对经济的管理水平。

  第三,广播电视数字化是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

  信息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指标。广播电视网络可为我市的企业、商家提供优质的网络服务,为打造“数字商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1、建立结算中心。通过建立覆盖全市各有关金融机构、酒店、商场、超市、企业、家庭的支付网络,基本实现企业、个人与银行间资金往来的网上结算和支付,从而促进交易、结算信息化进程。

  2、电视会议系统。基于广电网络,为跨地区的大型企事业单位提供异地远程电视会议服务。

  3、小额支付平台。广电网络可将相关的企业、商场、超市、银行的内部网相连,建立客户小额支付平台。客户可通过手机在商场购物、支付停车费,可利用会员卡在网上购买商品、办理转账、交纳水、电、煤气等费用。

  4、公众调查系统。通过数字电视,企业或其他机构可以在线式准确调查所需要的各类信息。

  第四,广播电视数字化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人们对电视节目的个性化、人性化、智能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由于数字电视的优越功能,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完成由“看电视”到“用电视”的历史性飞跃。

1、彻底改变传统收视习惯。数字电视除了提供传统的电视节目以外,还可以实现视频点播、收费电视等具有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统计科科学发发展观学习阶段意见
       党组织建设实施意见
       学校正职中层干部轮岗实施意见
       民政局纠风活动实施意见
       政府助残日活动实施意见
       放心消费城区活动意见
       依法执政实施意见
       旅游局红色旅游发展意见
       国有企业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实施…
       商务局治理商业贿赂实施意见
     
    审计局党风廉政建设诫勉谈话制度
    办事处会议讲话
    全区农村妇女双学双比讲话
    重阳节活动总结3
    谈英雄崇拜情结及其悲剧
    县长财政会议讲话
    生态旅游业发展初探
    全矿党支部书记培训班讲话
    党的知识理论培训思想汇报
    民政局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意见
    数字电视转换实施工作意见
    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成立
    市党委召开安全工作电视会议
    党委召开全民创业电视动员会
    县领导全国法制宣传日电视讲
    县领导世界地球日电视讲话
    首次房屋普查电视讲话
    电视专题片脚本
    打击六合彩赌博活动电视讲话
    各地广播电台电视台招聘条件
    活动实施意见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