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工作要点 >> 正文
关心下一代委员会要点

各党支部:
关心下一代工作是我们各级党政不能推卸的责任,针对我乡的具体情况,就如何充分发挥老同志的育人优势,动员各界力量,做好关心下一代的工作,推进全乡关心下一代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提出如下工作要点:
一、加强学习,提高“关工”委人员素质
我党历来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因为下一代是国家的未来。做好下一代的工作,首先是乡、村、社各级干部和共产党员要把关心下一代工作提上议事日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建设“四化”靠人才,人才靠培养的科学发展观。同时,结合改革开放及奥运会在我国举行,全国城乡上下、每个公民都大兴关心、关爱之风的契机,各关工委成员必须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重要精神,学习关心下一代的方针政策及青少年心理学等各方面知识,做到素质高、业务精,具备开拓创新精神,对关心下一代的工作方面有新举措、新突破、有新的成绩。在全乡上下营造出创建和谐社会及全社会共同关心下一代的良好氛围。
二、健全制度,强化关心下一代组织保证
关心下一代的工作是一项永久性、长期性的工作,为切实保障此项工作正常运行,必须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组建永久性机构。乡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村成立相应的关心下一代工作领导小组,社成立关心下一代小组。乡上的领导小组是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党委副书记、妇联主席为副组长,团委、学校、计生、民政、医院为成员的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各村成立以支部书记组长的关心下一代工作领导小组。各级关心下一代工作领导小组要认真组织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模范、老党员的“五老”人员加入关心下一代工作小组,适时充实和调整关工委的工作人员,让一批热心青年教育工作且身体健康的同志到关工委的队伍中来,做到具体分工负责,切实保障关工委工作正常运转。
二是建立长效工作制度。为了保障关工委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乡党委、政府每季度听取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专题汇报,对汇报中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二是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同志要随时下到基层指导和调查工作,并进行具体指导。三是认真吸取外地关工委的经验,摸索和创新我乡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创新模式。
三、结合主题,切实开展好关心下一代工作
努力使下一代在德、智、体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将来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人才,能够肩负人民的希望和党的重托。
一是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首先是素质教育。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同志除做好面上的工作外,还要深入中心校和各村小,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传统美德的教育,结合身边的先进人物和先进典型事例,教育培养下一代,使下一代具备关心、关怀、关爱的人与人之间的亲合情操。努力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思想情趣,切实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荣辱观。积极参加上级举办的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活动。
二是加强法制宣传,提高法律意识。加强法律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是每一个下一代必须具备的意识,关工委拟定,由乡司法所负责,每季度对学校至少进行一次法律、法规的宣讲活动,并利用法律图片的形式对青少年进行教育,从而大大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水平,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杜绝青少年犯罪,并做好失足青少年的教育工作。
三是认真搞好先进文化建设。为了丰富下一代的文化生活,除学校开展的放电影,体育活动以外,组织和推荐一部分有文艺细胞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加入宣传队宣传“五讲四美”“讲文明、树新风”等一批好人好事。利用快报、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组织要点街道
       大麻镇信访要点
       汉阴县委要点
       县委办公室要点
       邾城街要点
       街道妇联要点
       县纪检监察要点
       全省残疾人联合会要点
       县关工委要点
       街道要点
     
    企业财务实践报告范文
    土建工程师个人年终总结
    县委全委会报告春节后
    批评与自我批评领导班子个人思想…
    市委领导在农业开发暨水利建设会…
    财政支农财务管理经验
    联社副主任竞聘报告
    年十二月份生产经营会议纪要
    妇联家庭教育经验材料
    20年邮政局深化信息化发展意见
    民政局深化干部重心下移方案
    关心职工生活维护职工利益和
    村关心下一代典型经验交流材
    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先进材料
    关心下一代街道工委干部事迹
    关心弱势群体密切党群关系是
    着力解决群众关心实际问题努
    创先争优上下一心齐心协力感
    区安监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调研
    安监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调研阶
    工作要点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