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物价工作计划 >> 正文
市物价部门总结及来年思路

农林土地流转和基础设施收费。督促落实国家及地方的惠农政策,对农林、水、电、路建设项目,凡国家补贴了资金的各部门不得截留,勘测、设计费用要从低收取。

(二)深入治乱清费减负。全市推行企业收费负担卡制度,突出抓好收费许可证和收费员证制度,全市企业建立价格联络员制度,积极开展价格联络员培训活动。加强收费许可证的管理。全面清理收费文件,积极开展收费许可证年检年审,督促落实取消和停止征收的收费项目,做好收费许可证的变卦和换发工作。

(三)加强民生价费管理。抓好医疗价费公示、住院病人费用一日清单、门诊医疗费用明细清单的落实,建立落实基本药物制度,落实好药品价格公示和集中招标推销价格管理;加强对有线数字电视服务收费和电信资费监管,重点抓好有线电视维护费执行情况调研工作,对服务不到位或政务信息、民生信息不能及时更新的要降低收视费维护标准;加强涉及民生的证照类、考试类、鉴定类、管理类、培训类等收费监管,简化料理顺序,减少收费环节,规范收费行为;继续加强对卫生、质监、建设等部门的收费项目及规范进行清理和规范;着重抓好交通事故、故障和违法车辆指定停车场保管服务费调研和规范工作;加强行业协会收费管理,社会团体有偿服务收费;把好物业服务收费关,规范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做好城区生活垃圾处置费开征前的准备工作,尽快出台城区生活垃圾处置费开征项目和标准。

四、加强举报平台建设。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严格料理时限、规范复查、复核顺序,打造12358举报品牌。健全和完善信访制度。疏通“12358价格举报渠道,热情受理群众投诉举报,认真组织调查核实,严厉打击价格违法行为,并及时予以回复,做到有问必答、有诉必接、有案必查、有查必果、调处高效、文明服务。

认真受理网络举报,积极做好网络评议。落实专人密切关注网络动态。耐心解答各类价格咨询和价格疑问,虚心听取网民提出的合理建议和批评意见,为政府和群众之间搭建一座沟通、交流的桥梁,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

实行价格举报首问责任制和首办责任制;健全应急快速反应机制,完善举报工作制度。健全价格举报、受理答复、按时办结、12358电话值班、失密等工作制度。建立应急领导指挥系统、各项应急制度、举报值班制度、价格信息演讲制度、价格举报案件的快捷料理制度等各项应急制度,及时妥善处置突发性事件;完善举报档案和举报统计演讲制度,实行统一编号造册,统一归档管理。

五、加强物价队伍建设。全面提升部门整体水平

促业务水平提高。加大职工教育投入,抓竞争上岗。继续完善和坚持考试上岗、末位淘汰制度,加强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学习培训,全面提升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促工作作风转变。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过错追究制》督察监督制》情况反馈制》集体审案制》个人许诺制》执法顺序领导负责制》等规章制度,抓制度建设。努力形成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的局面,加快推进依法行政。

促工作任务落实。制定了工作目标责任制,抓目标管理。明确了工作任务,细化了岗位责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实行岗位考核责任制,对每个岗位实行年终考核,考核结果与干部职工的工资福利、岗位调整、职务晋升直接挂钩。

六、加强公共服务建设。营造良好价费环境

一是构建全方位宣传体系。以重大宣传活动为契机。通过开辟宣传专栏、领导对话等形式,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没有了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县二00五年司法行政要点
       市司法局意见
       县司法局十一五规划目标
       市司法局二00六年党建意见
       市司法局年党建意见
       司法局构建和谐社会计划
       办事处司法行政计划
       司法所计划
       年乡司法所计划
       司法所年计划
     
    信用联社各业务部门新年展望
    统计目标管理讲话
    县委办新中国成立60周年宣传方案
    公司党委部长竞聘演讲
    旅游局加强食品安全整治计划
    财政考核总结
    200宣传农村思想文化调研报告
    发票管理应对措施
    市直属机机关党建经验交流材料
    民政局深化效能建设整改措施
    做好稳控物价工作意见
    物价局实行网络问政工作意见
    物价局年终工作计划
    稳定物价保障管理意见
    县物价局人员工作总结
    物价局民生服务交流材料
    物价局实践惠农政策交流材料
    物价局价格监督交流材料
    物价局服务水平总结材料
    物价局四五普法先进个人材料
    物价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