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农村工作计划 >> 正文
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安排

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的安排 关于在农村无职党员中开展设岗定责目标管理的意见
    为了认真落实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共产党员必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要求,不断创新农村党员教育管理方法,使广大农村党员“有职有责、有岗有位、有位有为”,推进我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根据市委组织部的要求,决定在我镇农村无职党员中,开展设岗定责目标管理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农村无职党员的设岗定责工作,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章》规定的党员权利、义务为依据,巩固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积极探索为无职党员发挥作用创造条件的新途径,解决农村无职党员发挥作用难的问题,使不同类型的党员都能找到发挥作用的角色,都有用武之地,真正成为“三个代表”的实践者。
   二、实施范围
   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以村党支部为单位进行。
   三、设岗定责的方法
   (一)设岗原则:按需设岗,因事设岗,因人选岗,以岗定责,责任到人。
   (二)设岗类型:岗位类型分为四大类,原则上设十个岗位:
   经济发展类:包括科技示范岗、勤劳致富岗等。
   公共事务类:包括计划生育岗、生态环境保护岗、社会治安维护岗等。
   村务监督类:包括村务财务监督岗、土地管理监督岗、村规民约执行监督岗等。
   思想政治类:包括政策宣传岗、文明新风岗等。
   具体岗位的设置和增减,各村党支部可根据本村的党员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人口多少、工作量大小来确定,可选择2—3个岗位来进行。
   (三)设岗对象:农村无职党员的设岗对象为现在没有担任干部职务的党员(村、组干部党员及支委成员履行其现有职责)。上岗党员原则上从素质较好、威信较高、乐于奉献、公道正派、身体较好、有一定特长的中青年党员中挑选。针对有的党支部党员队伍年龄偏大、适合上岗党员人数较少的实际,可以把那些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年纪较轻、素质较高、有一定特长的积极分子也列为上岗对象,用上岗履行职责的实践,增强他们的党性锻炼。
   (四)设岗程序:各村党支部在将岗位名称、岗位职责及岗位职数进行公开的基础上,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党员自荐、民主推荐、群众评议和党支部提名、党员投票等程序,结合党员的特点、特长择优配岗,使广大农民党员找到适合自己特长、得到群众信任的岗位。
   四、实施步骤
   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学习动员
   认真组织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章》、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精神,大力宣传设岗定责的目的、意义、方法和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调动党员参与设岗定责的积极性。
   第二阶段:调查摸底
   在学习动员的基础上,以村党支部为单位进行调查摸底:一是调查了解各党小组党员的年龄、文化、能力、素质(特长)、分布状况以及家庭情况,并进行综合分析、登记造册;二是调查了解村民小组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风气等方面的状况;三是收集整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找到需要无职党员发挥作用的支点,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合理设置党员岗位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阶段:设岗定责
根据设岗程序,具体分四个步骤进行:
   1、设置岗位:根据调查摸底情况和设岗原则,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乡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方案
       乡镇妇联新农村建设方案
       农村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实施办法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方案
       建立农村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应侧…
       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方案
       新农村合作医疗计划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
       县以十二件实事工程为抓手推进新…
       妇联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方案
     
    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意见
    省委决定修改建议和新农村建设中…
    小学教研回顾范文
    粮食局加强储备粮规模发展计划
    耕地保护基金管理制度
    露天矿山安全生产会议讲话
    公司治理制度全套共8个制度
    行政行为备案管理办法
    教学调度和教学纪律规范
    构建和谐组织行动党员争先
    农村危旧房改造工作方案
    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方案
    争创农村公路示范县工作方案
    农村医疗救助工作规则
    改善农村支付环境管理办法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管理办法
    农村社保实施工作意见
    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代表实施
    农村党建保障机制发展实施意
    农村居民建房管理工作意见
    农村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