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学校工作计划 >> 正文
学校汇报及来年安排

区农广校坚持以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办学宗旨,坚持从农村的实际动身,年我区在市农广校的大力支持和市农业局的领导下。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动身,着眼市场需要,立足培养新型农民。重点抓好农村党员干部素质培训工程,农民绿色证书培训,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转移就业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及其他各类实用致富技能培训,不时提高农村实用人才接受现代科技知识的能力、勇于创新和实验示范的能力。通过全体职工的努力,使我区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现将我区年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学习。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都市农业,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落脚点,积极适应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农民培训,推进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农业龙头企业骨干、农村致富能手的培训,不时提高农民素质。重点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绿色证书、新型农民培训、农村实用人才、远程科技教育等培训工作,踏踏实实为农民做好事,办实事,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作出贡献。

二、采取强有力措施。

积极引进发展都市农业、现代农业紧缺急需的新技术、新学科、新产业的农村实用人才,区农广校紧紧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逐步建立农业现代化生产基地,积极引导全区农业朝着规范化、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培训班”作用。

二是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牵头培训。以充分发挥他优势,使周围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并引导农民进行规模化生产,提高农民的竞争意识、营销能力和组织化程度,有组织地进入市场,确保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

三是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培训。自身就具备了很强的同质性、互补性,其本身的发展就需要各类人才,为培养实用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由合作社根据自身的发展来组织社员、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农民学习的主动性、实效性。

建设新型农民的目的就是为了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积极对农民发展进行引导,从培训内容、培训完以后的发展进行引导,使农民的培训从开始、结束、以后的发展都紧紧围绕农业发展方向、围绕市场来进行,四是启动新型农民教育培训行动。区在厂口、沙朗街道办事处举行“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推进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培训,多形式、多层次、多方位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活动,确保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三、存在问题

一)人才总量偏少。包括农民高级技师、农民技师、农技人员。缺乏人才,严重影响了农村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延缓了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影响了农民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受市场经济发展影响。即使是农村进去的也很少愿意再回到农村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我区农业基础差,对人才吸引力不强,外创业成功的优秀人才“返巢”回流不多。

三)社会重视不够。一方面政府没有对农村人才的作用给予充分重视;另一方面。特别是稀缺的技术人才,缺乏风险共担的意识,致使农村人才的积极性不时削弱。

四)由于经费投入缺乏。缺少系统的全面规划。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强宣传。宣传实用人才在促进农业开发、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奔小康中的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小学假期打算
       学校上年汇报
       校总务部署
       学校团委规划
       校教务处全年安排
       中学党支部全年规划
       某小学卫生规划
       学校德育全年部署
       小学劳动教研规划
       小学美术教研安排
     
    致刚从领导岗位退下来老干部慰问…
    旅游城市创优情况调查报告
    全区民主评议行风总结表彰大会主…
    20年工商局深化廉政服务计划
    建设高素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推广
    林业局林权改革整改措施
    半年经济运行分析
    解放思想争当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县科学技术协会会议讲话县委副书…
    关坝中学物理教研计划
    中小学校舍收费优惠实施意见
    加强春季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意
    学校安全督查情况报告
    提高学校安全管理水平工作意
    学校周边安全预防工作方案
    学校安全单位总结
    中小学校舍安全专题调度会召
    教育局发展学校管理交流材料
    教育局加强学校管理交流材料
    教育局强化学校管理交流材料
    学校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