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年度工作计划 >> 正文
大力培育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当前世界产业发展集群化趋势日益明显,产业集群已成为产业升级的客观要求。如何发展产业集群, 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一个地区产业综合竞争优势,集中反映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强弱。一个地区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是产业集群,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是发展壮大一个地区产业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市纺织、建材、林竹等产业已有相当的规模,也具备产业集群的一些特征,但如何通过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加快纺织、建材、林竹等产业的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及特征 
    产业集群的内涵,是指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新产业的企业,在相对狭小的地理位置上的集中。集群的对象,包括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供应商、研究机构、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以及配套的其它中介组织。产业集群并非大量企业的简单聚集,是在一个相对狭小区域内,通过某个附加值的生产链而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企业网络。国内外产业集群现象大量存在,如在广东东莞聚集了一批计算机生产加工企业,计算机整机所需的95%以上零部件均可在方圆5公里范围内的生产企业获得。
    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具体表现在:一是具有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协同环境。集群内的单个企业没有较大的市场影响力,但所有的企业都按专业化原则构建核心竞争力,将这些核心竞争力进行整合后,就形成了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特有的协同环境。二是企业间关联性高。集群区内企业,包括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它们不是简单的集中,而是以某种附加值的生产链关联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共同体。三是区域竞争力强。集群内的企业既分工又协作,既竞争又合作,分工与合作互为条件,促进了整个区域内的服务能力、基础设施、信息交换、创新精神、市场机制、交通运输、信用等级等竞争力的提高。四是生产要素流动快。产业化所需要的知识、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要素因为具备“超流动性”特征。集群区内要素快速流动,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聚集并组合起来,使产业化的效率随时按照市场的需要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五是中小企业密集。分散经营的组织形式是一个地区主导产业的重要发展模式。中小企业具有需求波动适应性和经营战略灵活性的特点,比大企业更依赖于这种创新和分散的环境,从而在集群区内形成了中小企业密集现象。六是供应渠道畅通。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能够使得厂商更有效率地得到供应商的服务;快速物色到符合自己意图的雇员;及时得到本行业竞争所需要的市场信息;容易获得配套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达到行业信息、买者意向和配套机构与设施的相对集中。 
    二、我市产业集群的现状和问题
    近几年来,我市按照依托资源求发展、依托城市求发展、依托大企业求发展的“三个依托”,实现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联动、国有经济与非公经济联动、地方经济与驻永企业联动的“三个联动”,壮大纺织、林竹、旅游“三个产业”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培育区域特色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从而使我市的纺织、林竹、建材三大产业得以快速发展,逐步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据统计,2003年全市共有纺织、建材、林竹企业214家,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举之力创文明之城
       贯彻中央决定精神推动公安上新台…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促进永安…
       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千方百…
       油田三季度宣传要点
       街道度信访计划
       一季度信访完成情况二季度信访计…
       人大常委会机关学习培训计划
       区农业发展状况及十一五思路和举…
       完善中心林业站管理体制决定
     
    安全教育家长会的演说资料
    教师节表彰大会暨文艺晚会主持词
    学校七一大会开幕致词
    英语写作必背200句2
    小学二年级上全册音乐教学设计下…
    马铃薯产业开发工作意见
    领导国旗下讲话
    工商联合会长就职演讲
    审计局加强服务教育发展计划
    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题目及回答
    培育学生良好习惯交流材料
    质监局名牌产品培育方案
    王大力同志典型材料
    培育部属三个技巧
    对大力党执政能力建设问题熟
    人大经验材料充分发挥法律监
    银行中层干部执行力培训心得
    精心培育廉洁文化促进企业和
    反腐倡廉心得体会大力抓好警
    反腐倡廉大力促进和谐社会建
    年度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