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材料 >> 事迹材料 >> 正文
教师三八红旗手材料

一、她以爱心与责任,为学生插上成长的翅膀
    李老师始终抱着一个信念:班级是自己的家,学生是自己的孩子。正是有了这个信念,她把自己的心交给了班级,交给了学生。她一直对自己是“高标准,严要求”,在教学上一丝不苟,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做学生的表率,以人格感染学生。在她的班主任生涯中,最难忘的是有位学生,由于家庭的原因,对生活失去希望而企图自杀。李老师千辛万苦把她找回,还把她带在身边,同吃同睡,跟她聊生活谈理想。知情的老师认为比较冒险,奉劝李老师别这样,但她没放弃。在她爱心的呵护下,这位学生改变了,最后考上了大学并选择了师范,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教师。为了鼓励学生,她常常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情况、思想动态,以卡片的形式写上她最真挚的愿望赠送给每一位学生。而对于那些缺少关心成绩较差的学生,她会及时送上生日贺卡,这一小小的礼物滋润了学生的心田,并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力量源泉。假期时一个学生因父母外出打工,生活无聊和寂寞时,她把该生接到家与女儿一起生活学习。此情此景,对李老师来说是常事,正像考上大学后的学生给她留言:“老师,我从您的身上看到了妈妈的身影,如果非要将‘妈妈’这个神圣而又美丽的字眼分成‘亲妈’和‘干妈’的话,我相信您一定是前者!您以您的微笑感染着我们,您以您的宽容包容着我们,您以您的行为感动着我们。”李老师所带的班级学风浓、班风正,都是校或县优秀班集体,她自己也成为县首届名班主任。
    二、她以严谨与创新,为教学创出优异的成绩
    李老师始终把学校的工作放在第一位,从未因私事或公事掉过一节课,日夜在学校劳作。她勤奋好学,不管是教学理论还是信息技术都不放过,虽然她是40多岁的老教师,但其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却是年轻教师不能及的。教学过程中,从不放过一个疑点,把教材吃透,其驾驭教材能力令人佩服;课堂教学思路开阔,逻辑严密,善于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效果显著;作业讲评有其独特的方法,给学生以规范,给学生以启发,能够做到触类旁通;对于学生的疑问能耐心讲解,对待差生不厌其烦,以至于其他年级的学生也喜欢跟她交流,她的办公桌前经常围满了学生。她的教学从不照本宣科,善于用抑扬顿挫的语言把教材中艰涩的东西讲得通俗易懂,把枯燥无味的条文讲得活灵活现;即使是上了好几遍的旧课,她也能上出新花样。学生经常说:听李教师的课是一种精神享受,感觉时间太短了。她曾多次在县、市内成功地开设公开课,研究论文和研究课题的数量是学校之最,所任教的学科会考合格率均达100%,优秀率达90%以上;所教学科高考平均分一直名列宁波市前茅。她的努力得到了市内外领导和教师的认可,获得县“学科带头人”、县 “骨干教师”、县优秀教师、市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
    三、她以热情和诚心,为大家点燃成功的希望
    xxx中学政治组是一个团结协作、爱岗敬业,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和谐集体。该教研组在省市很有知名度,也赢得了一系列的荣誉:市巾帼文明岗、市三星级教研组、市“五一文明岗”等。这些荣誉的取得,与李老师的努力是分不开。作为教研组长的她,以最大的热情和诚心奉献着自己。她对组内年轻教师的培养,倾注了很多的心血,手把手地教。为了使青年教师能够更快地成长,李老师给她们上示范课、作讲座、修改教案、听课评课,耐心指导。在年轻老师参加各种竞赛时,李老师经常与她们探讨到深夜,不管是教材的挖掘、典型例子的选择、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三八红旗手发言材料
       三八红旗手个人材料
       优秀管理者事迹材料
       优秀女工先进材料
       民政先进材料
       环保局个人先进事迹
       优秀党员事迹材料
       党员先进事迹材料
       杰出青年事迹材料
       政法局先进集体事迹
     
    学习三个代表的心得体会
    市领导听取文化布展工作报告
    政府党员冬季轮训总结讲话
    财政局长创业服务年动员会讲话
    银行安全评估总结
    开展作风建设自查报告
    党风廉政建设要点
    乡镇党委书记抓党建五个一安排意…
    安监局干部培训总结和干部培训计…
    幼儿园班务第二学期总结
    中小学教师培训站规划工作意
    青年教师职业素养教育报告会
    教师评语集锦
    教师入党申请书材料五则
    学校教师班级管制工作交流材
    招考农村教师进城方案
    三八妇女节促销活动企划案
    学校庆三八妇女节活动策划方
    社区庆三八妇女节活动方案
    市妇联庆三八妇女节活动方案
    事迹材料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