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材料 >> 学习材料 >> 正文
秋季教师业务学习材料三

在学习者的内心引起新知识的问题,需学生自己思考,需根据提问的意图做出判断,判断答案是否有道理,有无独创性,或者在几个答案中比较哪一个更好些,有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以下介绍几种不同类型的提问,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的类型或提问的目的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

1.回忆式提问

这类提问是要求学生根据记忆来回答问题。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不需进行深刻的思考,只需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即可。例如,《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吗?这个单词的拼写正确吗?或者要求学生从两个答案选择一个。这类问题不需要学生做深入的思考,只需回忆已学过的事实、概念等,所回答的句子一般要求是和教材上一字不差的。例如,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回忆式提问限制了学生的思考,没有提供让他们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因而,在课堂上,教师不应过多地把提问局限在这一等级上。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类问题不能使用。一般来说,在课的开始或对某一问题的论证初期,通过这类问题,可使学生回忆所学过的概念或事实等,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材料。此外,通过此类问题,教师可以考查学生对一些简单的陈述性知识的掌握情况。

2.理解式提问

这类问题又可分为三种:(1)要求用自己的话对事实、事件等进行描述,以便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你知道西安事变是怎么一回事?”(2)用自己的话讲述中心思想,以便了解学生是否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例如“你能概括这篇课文的大意吗?”(3)对事实、事件进行对比,区别其本质的不同,达到更深入的理解,例如,“通过比较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你能说出它们的不同点吗?”。

一般来说,理解式提问用来检查学生对复杂的陈述性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多用于讲解新课之后或课程结束时。学生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回忆、解释或重新组合,因而,这是一种较高级的提问。

3.运用式提问

运用式提问是建立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和过去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许多理科教学常用这类的提问。例如,在代数教学中,学生已学过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师就可提出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去解3x+5=20这个方程的问题。因此,运用式提问主要是用来考查学生对概念、规则等程序性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概念或规则给出对问题的解答。

4.分析式提问

分析式提问是要求学生识别条件与原因,或者找出条件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如“请分析感觉的适应性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或“列举清王朝灭亡的几条原因”。因为高级认知提问不具有现成的答案,所以学生仅靠阅读课本或记住教师所提供的材料是无法回答的。这就要求学生能认真阅读,理解结构,寻找根据,找出联系,进行解释或鉴别,并组织自己的思想。因此,理解是比运用更高级的思维活动,回答这类问题需要多种知识和技能的参与。通常情况下,年龄较小的学生对这类问题回答较困难,他们的回答经常是简短的、不完整的。因此,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教师不能指望他们准确地回答问题,教师除鼓励学生回答外,还必须不断地给予提示和探询。在学生回答后,教师要针对回答进行分析和总结,以使学生获得对问题的清晰表述。

5.综合式提问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秋季教师业务学习材料四
       秋季教师业务学习材料二
       秋季教师业务学习材料一
       秋季教师业务学习材料五
       秋季教师业务学习材料六
       秋季教师业务学习材料七
       秋季教师业务学习材料八
       秋季教师业务学习材料九
       秋季教师业务学习材料十
       秋季教师业务学习材料十一
     
    妇产科医生个人事迹材料
    有关责任胜于能力演说材料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会议发言稿
    中层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实施意…
    市金融座谈会上意见讲话
    三查三看党员学习个人感悟
    农村深化组织建设安排发展讲话
    传达十六届五中全会及干部选拔视…
    周强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
    中小学教师高层次学历教育管理办…
    中小学教师培训站规划工作意
    秋季学期59班评语
    青年教师职业素养教育报告会
    教师评语集锦
    教师入党申请书材料五则
    学校教师班级管制工作交流材
    招考农村教师进城方案
    高中教师课程培训方案
    教师落实继续教育建立方案
    幼儿教师挫折心理调查研究报
    学习材料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