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材料 >> 经验材料 >> 正文
企业业绩考核经验材料

  2009年,***厂按照“以岗定薪,岗薪相符,易岗易薪、效率优先、多劳多得”的原则,以岗位和业绩为主要依据,建立不同形式、自主灵活的激励机制,全面推行全员绩效管理。虽然新的管理理念运行初期,个别领导、员工对全员绩效管理持有不同观点和意见。但这个厂领导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大胆改革、锐意进取。实践证明,这个厂当时的决策是对的,在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下,一些员工逐渐加深了对绩效改革的认识,转变了观念,由猜测到坚信,由反对到拥护。至今,这个厂所构建的新的分配方式和管理方式得已确立,已被全员认可,绩效管理体系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完善,干部能上能下,工人能进能出的全员动态管理机制初步形成,有效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英台采油厂的整体管理水平,致使这个厂的各项工作蒸蒸日上,日新月异。

  这个厂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分三步走,即:组织结构优化、考核体系确立、绩效再造。首先,这个厂根据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按照科学规范、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原则,重新进行了职能的划分和岗位设置,重新明晰了岗位的隶属关系、目标责任、工作内容、主要权限、工作流程及岗位任职资格和条件。理顺了机关各部室、机关与基层及各岗位之间的关系,避免了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的问题。其次,按照岗位职责要求,设立完善的绩效考评体系;设定科学合理有效的考核指标体系;确定重点突出、涵盖全面的考核内容;划定应时而定、张弛有致的考核周期。最后,作为管理体系的支撑,对绩效体系进行了再造。打破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突出多劳多得、科技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管理人员业绩的优劣与效益分配相挂钩、增产增效,成本费用的节余与效益分配挂钩、基础管理工作与效益分配挂钩的全员的量化考核。其中把原油生产任务作为否决项,只有完成产量才能兑现效益工资。在产量完成的基础上,管理指标、成本费用和日常管理三项分别按50%、30%、20%权重赋分、封顶,强化生产管理,2191.cn这个厂绩效管理的具体做法是:

  一、按岗位定酬,实行岗位管理,突出以岗取酬的原则

  这个厂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实行动态管理量化考核,并将效益工资侧重向管理人员,艰苦岗位的,人均工作量大,关键的专业人员和技术含量高的“三高一关键”岗位倾斜,建立了激励与约束并存的薪酬管理机制。以关键的专业人员和技术含量高为例,这个厂充分体现科技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在相应提高科技人员待遇的同时。把科技人员的奖金系数与产量、业绩的优劣与其所挂钩。

  二、按工作任务与业绩相结合定酬,实行全员量化考核,突出多劳多得的原则

  这个厂在突出整体业绩的优劣与效益分配相挂钩的原则下,合理制定了采油队管理考核体系。同等站队薪酬分配以工作量为基数,不以人数为标准,有效解决人员不足的矛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一是按照工作性质制定不同考核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实施量化。基层干部将奖金系数折算成人数,算出全厂采油系统的总折算人数,每名折算人数按人均100分计算,得出全厂总的奖金分值,用总奖金分值除以总折算井数计算出全厂采油系统折算井分值,以此为标准再算出各采油队应得奖金分值,实现**队以工作量多少来衡量薪酬的多少;测试队,按厂编制单位定员总量,以人均109分为基础(油水井测试班以人均120分为基础;测试队自动化班考试合格后以人均120分为基础,其它人员由本队自行确定人均基础分数),确定基础总分数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企业实施人才强企经验材料
       民政经验材料
       教育科研经验交流
       远程教育经验材料
       宣传经验交流材料
       宣传经验交流
       卫生经验交流
       监察局信访管理经验材料
       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经验材料
       公司管理经验材料
     
    大学生新团员学习会心得
    镇国土资源管理所考勤制度
    四个主动强化效能建设实施意见
    最新公安局政治处计划
    经贸局经济创新发展意见
    机关效能建设经验
    街道平安整治意见
    民政局党员志愿者意见
    人大干部监督的讲话
    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户政科党支部建…
    加强企业党员建设意见
    治理违法排污企业工作方案
    支持重点工企业发展工作方案
    企业一套表改革实施意见
    创建诚信企业实施意见
    企业工资集体商讨实施工作意
    科技创新让企业腾飞工作意见
    10强企业稳定增长工作报告
    特色农产业重点企业扶持管理
    重点工企业发展实施意见
    经验材料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