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情况报告 >> 正文
新教学实验区工作情况报告

学五大工程)等这些做法可供我县参考。

5、绛县教育信息网的论坛版块利用率高,真正发挥了交流、展示、研讨作用。

6、学生在校学习活动时间比我县长,新教育儿童课程开展的时间有了保障。我们所到的小学,早读为50分钟,前20分钟为晨诵;每天下午两点开始上课,下午第一节是读书课,第二节是数学自习课,第三节、第四节是正课,第五节是30分钟的文体活动课,下午是五点半放学。据了解,学生家离校很近,最多一刻钟能到,以前撤并学校时,规模小的学校附近的居民也随着学校的撤出而迁居或到有学校的村子租房,所以基本不存在学生上学远的问题。

7、区域推动新教育实验的最有力方式是局长推动,校长带动。陈东强局长经常参与新教育实验活动,经常下校听课议课,指导新教育实验,带头阅读教育专著和童书,带头坚持写博客,在局机关内营造了认同新教育、重视新教育、推进新教育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启用新教育实验榜样当校长、当教研员、当学校中层干部,实验做得好的校长到条件更好的学校任校长。

五、我县新教育实验下步工作打算

1、制订底线,严格底线管理。要求开展新教育实验的学校认真清理实验班级和实验教师,参与实验的班级和教师在班级儿童课程、教师专业发展和构筑理想课堂等方面都必须达到底线要求。

2、实验区出台关于新教育实验校和实验教师的评优方案。可以综合评选,也要设立专项奖。

3、继续培养实验榜样,树立榜样,让榜样发挥示范、指导和带动作用;同时,要求实验校校长必须做好榜样示范作用。

4、继续开展每月一次研讨活动。县级指导小组集体定题,县教育局安排活动地点,每月开展一次注重实效的活动。每次活动都要有明确目标、紧凑的安排、多样化的形式和最大化的效果。我们将更加努力地争取县局领导、学校领导的理解和支持,把“新教育”活动开展得最好。

5、组建好实验项目指导组,利用网络和现场开展好指导工作。明确儿童课程、教师专业发展、有效课堂的版块负责人,利用网络每天关注老师的实验工作,及时反馈,及时表扬做得好的老师,对有松懈和掉队趋势的老师进行提醒。

6、继续做好县内培训。改变以往重通识培训、轻操作培训的方式,发现老师在实验中的问题即开展现场培训,严格按研究中心的要求,做好儿童课程、有效课堂。

7、要求实验班级充分借鉴新教育研究中心及绛县研究成果,开展儿童课程;要求实验教师利用新教育有效课堂框架备课研课。

8、编发新教育实验电子简报,传递实验信息,交流实验经验。

9、鼓励学校开展好“每月一事”主题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德育和养成教育。

10、争取教育局或基金会的支持,添置学生共读书籍。

附:绛县教育局2010年十件实事:

一是扎实推进新教育一月一事,每月开展一次主题教育活动;

二是有效应用新教育小学教学框架;

三是继续推行高中、初中课改模式;

四是加强音乐校园、文化校园、美化校园、体育校园建设;

五是坚持晨诵、午读、暮省、农历课程,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对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等读物进行晨诵读、午阅读活动,开展农历课程诵读农历诗词,并采取各种形式培养学生暮反省的习惯;

六是扎实开展住宿安全、临近省道、县道、街道学校交通安全等安全专项整治活动;

七是加速教育信息化、远教应用、特约通讯员队伍建设;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文化局文化体制改善情况报告
       人和畜饮水改革项目情况报告
       铁路护路联防部署情况报告
       城区乡村劳动力转移情况报告
       检察院侦查工作情况报告
       工商局拍卖行业专项治理情况报告
       小额担保贷款向农村迈进情况报告
       大队安全整治情况报告
       县级城市旅游业发展情况报告
       人口计生局减负工作方面情况报告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95周年暨表彰…
    领导干部考察意见
    县长通报会讲话
    读左手孔子右手老子的个人感想
    领导讲话同志人才会议讲话
    对建设和谐社会实施意见有关建议
    建党85周年七一新党员宣誓仪式上…
    党委开展创先争优调研报告
    我挚爱的党旗
    办公室优质服务措施
    中学生辅导教学站规划建设意
    师专毕业生教学质量验收工作
    实施英语写作多目标层次教学
    经济应用文写作教学大纲4
    经济应用文写作教学大纲3
    经济应用文写作教学大纲2
    经济应用文写作教学大纲
    小学二年级上全册音乐教学设
    教学报告会开场白
    大学修建教学楼招标通告
    情况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