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工作汇报 >> 正文
学校助学金管理工作汇报

一、学校基本情况:

坊镇职业中学是一所县属公办职业学校,是渭南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校园占地面积80亩,建筑面积1.2平方米,在校学生2070人,教职工128名。开设有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电器技术、计算机应用、机电技术等专业。学校曾被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授予“实践教育先进集体”称号,现为省级“示范职业高中”,市级“文明校园”。合阳县是一个国家级农业,限于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贫困家庭覆盖面大、学生读书难,已成为我县农村家庭的普遍特点。据统计,我校贫困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85%以上,贫困学生中,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占8%,留守学生占76%,很多学生面临辍学的境地。2009年,我校共有1750人获得国家职业教育助学金,全学年受助总金额为131万元;2010年上学期,全校1643名一、二学生获得国家职业教育助学金,资助金额达123万元;我校一、二共有1579名学生,已向学生发放九、十、十一月三个月份的助学金,共计71万元,受助面占非毕业年级学生数的100%。已有越来越多的农村贫困家庭孩子沐浴着国家职业教育教育资助政策的阳光雨露。

二、国家助学金政策落实和管理情况:

1、建立专门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把国家职业教育助学资金管好、用好,使符合条件的学生得到资助,引导更多的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来读书、读好书,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送给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充分发挥资助政策的最大效益,学校根据文件精神,按照有关文件要求,实行校长负责制,成立了“学生助学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范海军 副组长:贾春民 成员: 崔英林 党中生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配备了2名专职人员具体负责助学工作,明确了工作人员的职责,研究制定了《坊镇职中国家职业教育助学金管理办法》。与此同时,学校各处室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学生资助工作的有序开展。

2、加大宣传力度,政策深入人心。

学校不断加强国家助学金有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印发了2万多份包含了助学金政策宣传的招生简章广为散发,在各个乡镇交通要道张贴宣传广告、挂横幅300条,逐校进班宣讲国家助学金政策并发放了《坊镇职中国家助学金受助学生公开信》;使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都能了解资助政策、获悉信息。新生入学后,还专门组织集中学习《中等职业学校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规定,并通过出墙刊、学生座谈等形式,使在校学生详细了解政策,做到深入人心。

3、严格资助标准,确保程序规范。

学校严格按照省市有关文件规定开展学生资助工作,严明程序、力求实效。一是组织新生填写《中等职业学校助学金申请表》,此表一式两份,交区教育局资助管理中心,每学期接受区教育局资助中心两次检查,并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学生递交户籍证明或证明身份的有关证件;二是组织班级对申报对象进行了评议,充分发扬民主监督;三是认真受理班级提交的申报材料,由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进行资格审查;四是细化工作步骤、坚持公示、公开原则,以政策公开、金额公开、资助对象公开为主要内容,将校内评审结果进行为期五天的公示,接受学生监督。我校的国家助学金做到分账核算,专款专用。学校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方式,免费为每个受助学生办理了银行卡,所有助学资金全部通过银行卡方式由院资助办公室直接发放到每个受助学生手中,无任何中间环节。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学校文艺联欢会工作汇报
       学院安全专项管理工作汇报
       水厂营业处工作汇报
       印刷公司假期实习工作汇报
       假期电信公司实习工作汇报
       报业广告行业调研工作汇报
       乡村小学教育现状调研工作汇报
       体检部分疾病调研工作汇报
       中学生消费观念调研工作汇报
       小学校食品卫生调查工作汇报
     
    学习杜洪英事迹的个人领悟
    纪检委讨论思想解放交流
    青年创业之星表彰大会讲话
    开展满足不满足科室评选暨基层站…
    银行自动联网监控报警系统解决方…
    煤矿信访稳定培训班主持词
    干部档案有关制度
    工商局干部学习心得
    lccieb秘书证书考试简介
    民政局矛盾纠纷排查交流材料
    中小学校舍收费优惠实施意见
    加强春季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意
    学校安全督查情况报告
    提高学校安全管理水平工作意
    学校周边安全预防工作方案
    学校安全单位总结
    中小学校舍安全专题调度会召
    教育局发展学校管理交流材料
    教育局加强学校管理交流材料
    教育局强化学校管理交流材料
    工作汇报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