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 正文
大城市规划编制分析调研报告范文

划的指导下,开展了婺城新区(中心区·高教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婺城新区(中心区·高教区)控规总用地15.95平方公里。规划范围东以二环路、桐溪为界;南以现状330国道为界;西以规划通江路、白沙溪为界;北以高速公路、铁路为界。
    规划目标为以行政中心搬迁为契机,充分利用各种动力加速发展,将婺城新区(中心区·高教区)范围建设成为金华市的高教新区、人居生态新区、城市副中心、城西中心。空间布局结构延续“轴线贯通、绿楔分隔”的新区总体布局结构特色,形成“两轴两大功能组团”的结构形式。两轴一为南北向复合功能轴,以南北向公共绿地、广场等城市开敞空间及其两侧公共设施、公交自行车干线、步行系统等元素共同构成;二为东西向滨江景观轴,以金华江以及滨江南北绿带、亲水广场、临江景观建筑等元素共同构成,是中心区的东西向自然景观轴。两大功能组团以金华江为界分南北两大片。北片为高教园区,以独立校区、共建共享的教育及生活设施共同组成。南片为中心综区,以行政办公(区政府)、商业服务、金融贸易、文化教育、中心医院及生活居住区为主。
    4、金东新区(二期用地)控规
    为了适应金东新区的快速发展,拓展城市东翼的发展空间,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由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金东新区(二期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金东新区二期位于一期的东侧及南侧,规划用地11.04平方公里。用地范围东至金温铁路,西与一期规划范围、二环东路相接,南至南环路,北至规划的金含公路。规划充分利用并强化本区特有的“多湖”自然水环境,营造与“江、河、湖”和谐统一的生活居住空间,使之成为金华市21世纪宜人居住环境的典范,实现金东新区“世纪精品、绿水新城”的目标。
    规划结构以义乌江为发展轴,形成江南、江北二大片用地。其中江南片以滨水环境为特色,形成设施齐全、环境宜人的生态休闲居住社区;江北片依托铁路南站,发展以物流、大型专业市场和商业服务等第三产业及滨江生活居住为特色的综合区。
    5、金三角新城总规
    为加快金三角的建设,保证金三角经济开发区健康、合理、有序地发展,由金华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金三角新城总体规划。金三角新城规划用地范围为东与义乌为界,南跨浙赣铁路至孝顺中心镇,西至山体,北接杭金衢高速公路。至2020年城市规模控制在52.82平方公里,远景发展至80平方公里。
    规划设计充分体现了新城的生态性、人文性和科学性。功能定位以新型工业为主导,现代物流为依托,生态休闲为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新城。新城采用“一轴、一核、一圈、一带”的规划结构形式。“一轴”是新城复合主轴,呈南北走向,其功能主要为新城空间定位线、景观主轴、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主轴线。“一核”是占地4.18平方公里的绿色休闲生态核,是新城的绿肺。“一圈”是公共服务生活圈。“一带”是新城西部、北部和东部产业带。
    6、湖海塘区块控规
    湖海塘区域是城市开发建设的重要功能组成部分,由美国xwho设计公司中国机构编制湖海塘控规。湖海塘控规总用地面积5.94平方公里。用地范围东起八一南街,西至开发区规划道路,南临二环路,北至新330国道。本项目以建设湖海塘城市公园为重点,通过发展,将本区块建设成为以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经贸局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政府村民自治调研报告
       乡镇民政情况调研报告
       六五普法宣传教育形式与任务
       政府企业应对金融危机主要作法
       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建设调研报告
       坚持强化检察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调查…
       构建基层服务网络体系思考
       党组织单位功能与社会功能思考
     
    农业局政策教育发展计划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条例
    职校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政协六届三次会议讲话
    交通局发展公路风景交流材料
    完善政府系统网站整合和管理的通…
    医药营销年度工作计划
    全矿党内一区一岗活动总结表彰会…
    教育局长青岗骨干培训班讲话
    党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培训班暨市…
    城市市容环境责任管理办法
    城市市场环境卫生管理办法
    城市道路和公共场所清洁管理
    城市垃圾处治管理办法
    城市清理乱贴乱写乱画管理办
    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意见
    城市设施配套费使用工作意见
    做好城市建设工作报告
    做好城市低保工作意见
    发展优秀旅游城市工作方案
    调研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