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党政报告 >> 正文
永做公仆——一论学习郑培民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向郑培民同志学习。各地学习郑培民同志的活动,正在迅速兴起一个新的热潮。学习郑培民,应当向他学什么?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首先是要学习他永做人民公仆的高尚情怀。郑培民同志忠诚实践党的宗旨,永葆公仆本色,为我们树立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光辉榜样,不愧为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

  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长期执政和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群关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现实情况表明,越是面临这种考验,越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牢记“两个务必”,永葆人民公仆的政治本色。能否做到这一点,是一个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性课题,也是对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最现实的考验。郑培民同志在二十多年的领导工作中,始终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以其亲民、爱民、为民的公仆形象,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衷心赞誉。“永做人民公仆”,就是他在日记里郑重写下的誓言。他的模范行为和崇高品德,值得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

  学习郑培民,永做人民公仆,首先必须摆正同人民群众的位置。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究竟谁是主人,谁是“仆人”?如何认识和回答这个问题,是一个根本的立场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虽然都身居领导岗位,手中握有大大小小的权力,但是绝不同于封建官吏或资产阶级政客。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于为人民办事。如果这个问题认识不清楚,角色就要发生错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无从谈起。郑培民同志不论是担任市、州委书记还是当了省级领导,始终坚持领导就是服务的原则,信奉“老百姓比天还大”,把人民当作自己的父母。他身为高级干部,却始终保持与普通群众的平等关系,被老百姓称为“好朋友”、“好兄长”。这与一些干部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以“老板”、“父母官”自居,甚至在群众面前摆架子、耍威风的所作所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出现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子在于是不是真正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将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相统一,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人民主人地位相统一,坚持对上级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统一,永远把自己放在人民公仆的位置上,甘心情愿、老老实实地履行人民公仆的职责。

  学习郑培民,永做人民公仆,就必须不断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说到底是感情问题。情通则理达。感情问题解决了,才能端正对群众的态度,才能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真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郑培民在多年的领导工作中,尽管岗位多次变动,职务越来越高,但他心贴群众越来越紧。不论走到哪里,都要深入到群众中去体察民情,了解民意,与群众真心交朋友,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在他身边,有生活贫困的朋友,有身体残疾的朋友,有孤寡老人朋友。朋友有难,他食不甘味,寝不安席。他总是千方百计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因而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戴。现在,有些领导干部与群众的关系越来越疏远,首先是对群众的感情越来越淡薄。个别干部对老百姓的疾苦麻木不仁,对困难群众避之唯恐不及。这种对群众没有感情的领导干部,决不是好干部。领导干部要不断增进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时代需要弘扬红旗渠精神
       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
       民主执政与少数服从多数原则重新…
       执政成本福利产出与执政能力
       勇于创新才能保持活力
       城乡统筹关键城市带动乡村
       全面落实构建和谐社会主要任务
       树正确权力观应增民权民主民本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认识
       抓好责任制关键落实
     
    年机关效能建设意见物价局
    医药代表个人述职报告
    经济运行管理发言
    先进性活动中学习贯彻党章
    新人员供电公司实习报告
    建筑工程防火管理细则
    县委书记最新老乡新春联谊会讲话
    创先争优总结表彰会公司党委发言…
    县航管局年度工作计划
    卫生执法中队干部竞聘演讲
    镇党委书记十佳公仆推荐材料
    十佳廉政公仆事迹巡回报告会
    人民公仆沈浩同志优秀事迹材
    满意基层争做好公仆活动方案
    公仆信箱管理意见
    谷文昌先进事迹影片公仆观后
    十佳廉政公仆事迹巡回报告会
    人大主任第三届好公仆表彰大
    县委书记第三届好公仆表彰会
    县委书记好公仆表彰大会讲话
    党政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