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党政报告 >> 正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认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新认识

  我们党是一个善于在总结经验中前进的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六大科学总结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提出要建设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在全国代表大会上把“社会更加和谐”明确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科学总结了我们党执政以来的历史经验,进一步提出构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

  突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地位,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对我国社会问题的研究和把握,并以此作为提出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的依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自觉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连上新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一方面进入黄金发展期,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的实惠增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另一方面也进入了矛盾凸显期,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社会秩序、人口资源环境等发达国家在二三百年中渐次出现的问题,又在我国表现出来。这既有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的作用,更突出地表现为社会问题。我们党在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和汲取他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充分的社会条件,四个方面的建设全面发展,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发展。这是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马克思、恩格斯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就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革命导师指明了社会主义在本质上必然是一个和谐的社会。邓小平同志在深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抓好责任制关键落实
       选准着力点强化四个能力
       从原东德统一社会党教训看提高党…
       零距离产生凝聚力
       党员权利与执政能力
       市统筹城乡发展挥动点睛之笔
       要正视我国城乡统筹发展面临困难
       逐步实现城乡就业与社保一体化
       市三个创新探索城乡统筹就业之路
       全面统筹城乡就业构建五大体系
     
    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讲话
    半年区纪委委监察总结
    司法局长敬业为民优秀事迹报告
    半经济总结
    辽宁省中小学班主任经验交流
    区委宣传部长区精神文明建设重点…
    食品药品监管局实践科学发展观讲…
    市外经贸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
    评估推销业绩报告
    市委常委理论学习会上建设社会主…
    特色林果产业发展工作计划
    特色林果产业发展管理办法
    特色林果业基地建设指导意见
    特色农产业重点企业扶持管理
    城市特色经济带建设计划
    常委扩大会议新中国成立周年
    中国南极科考队启航
    中国国际矿业会议开幕
    中国生物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中国经济论坛上的讲话
    党政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