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党政报告 >> 正文
党先进性体现党实践过程中

 在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的论述中,人们不难发现,最突出的字眼,就是"先进"和"代表"这两个词。可以说,保持党的先进性,特别是通过广泛的代表性来保持党的先进性,是我们在今天复杂的形势下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问题的纲。

  从一般意义上说,保持政党的先进性是政党政治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点。纵观世界近现代政治的发展特点,在民主政治取代专制统治的过程中,绝大部分国家的政治已经转变为政党政治。政党政治的出现和发展,既增强了群众对政治的关切度和参与热情,又增强了群众的政治选择性。这就要求各个政党不断审时度势,追随时代进步的潮流,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变化并日益增长的利益要求。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只有那些具有先进性和广泛代表性的党,才能为人民群众信赖和拥戴,成为人民群众的领导核心,并最终成为执政党。当然,在先进力量弱小的时候,在反动政党以种种手段装扮自己,给人们以先进性假象的时候,具有先进性的政党要经过长期的斗争才能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认同,赢得政权。这又从另一面证明了保持先进性对于一个政党来说,是多么重要的问题啊!

  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保持党的先进性是由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和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在中国近现代政治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说是群雄并起,但是在各种政治力量的较量和角逐中,最后得天下的是中国共产党。这是为什么?我们都知道,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诞生的。它的阶级基础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物质承担者工人阶级,思想基础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文化马克思主义,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归根到底,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三个代表"。这就说明了两点:其一是,我们所讲的先进性是最高意义上的先进性。先进是相对于落后、反动而言的,是相对中的绝对。各个政党所讲的先进性是不同的,我们所讲的先进性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的。"三个代表"就是这种科学认识的精辟表述,是最高意义上的先进性。其二是,我们党的这种先进性,同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和根本宗旨相联系,体现了它们的根本要求。因此,中国共产党在自己的历史奋斗中,总是努力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和革命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不断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得党能够永远保持它的先进性。积我们党近八十年之经验,只有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要在各种条件下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并不容易。在中国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进城前夕,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告诫全党要警惕各种新情况的考验,就是为了在和平建设年代,在执政的条件下,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但我们党在实践中还是犯了这样的或那样的错误,有的甚至很严重。特别是,在阶级斗争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基本解决以后,党的主要任务不再是领导革命战争,不再是领导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要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quot;的问题又一次突出地提到我们面前。在党的八大,党曾经提出过执政对党的考验这一重大问题,研究过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问题。但是,由于我们在党的指导思想上逐渐出现偏差,一直到酿成十年"文化大革命"内

[1] [2] 下一页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发…
       开创四就服务新局面
       抓好学习注重结合促进发展
       强化五种观念抓住三个环节实现三…
       市发改委大讨论促大转变
       市安监局大讨论活动提出五要
       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
       村党支部书记管理不宜公职化
       党代表任期制有哪些作用
       党内民主核心理念
     
    参加物权法高级研修班学习体会
    县委书记政协七届五次会议讲话
    国土局书记先进事迹材料
    民营企业创先争优发言
    化妆品行业方案范文
    毕业班学生实习报告
    国土局管委会办公室青春奉献演讲
    员工入室维修服务规范
    人事局争先创优精神心得体会
    水利财务与经营管理会议总结讲话
    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工作方案
    先进单位和个人评选工作方案
    评选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党组织
    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
    先进个人推荐表
    评选驻村帮扶先进集体和个人
    09年先进评选条件全集
    财政局先进性教育交流材料
    法院发展先进性教育交流材料
    法院先进性教育发展交流材料
    党政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