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党政报告 >> 正文
党必须始终坚持执政理念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在总结我们党55年来执政的主要经验时强调指出:“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最根本的执政理念,也是与时俱进的执政理念。只有始终坚持这一执政理念,才能从根本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55年来我们党执政的主要经验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我们党必须将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深植于人民群众之中。党的一切奋斗都要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都是人民的公仆。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党的事业成功的可靠保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性质决定党的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性质的根本体现,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执政党在执政理念上的根本区别。马克思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一科学论断,指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鲜明特征。坚持党的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性质,就必须牢记并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党制定和实施的方针政策都必须充分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标准,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要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紧紧依靠最广大人民,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党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这一执政理念包含着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比如,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的观点;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因素的观点;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的观点;绝不允许党内形成既得利益集团的观点;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观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适应力与免疫力
       探索规律中提高执政能力
       抓住四个环节做好机关党
       把经营大户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
       流动党员精神港湾
       党员商户是旗帜
       真诚服务传承理想
       中心组学习怎样才能学得更好
       学以致用加快发展
       把谋求稳定和发展作为学习重中之…
     
    党委干部培训教育交流材料
    公司新年贺词
    工商部门党员廉政思想汇报
    3.2植树节电视讲话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五…
    县直工委廉政故事精彩演讲稿
    农业增产增收意见
    医院三八节广告策划案
    部队党员述职述廉总结
    应届生新闻专业工作实习报告
    党课辅导材料党员必须牢固树
    党课材料党课提纲共产党员必
    党课材料审计干部党员干部学
    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必须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必须和改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思想道德建
    党员必须牢固树立正确世界观
    党课讲稿保持党员先进性必须
    共产党员必须牢固树立正确世
    做好干部教育培训必须提高针
    党政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