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辞职报告 >> 正文
邮政合规管理单位总结

自银监会银行业合规文化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县邮政储蓄高度重视,始终将此项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途径,采取有效措施,严密步署,狠抓落实,形成了高层垂范,上下联动,多措并举的合规文化建设环境,在全面扎实推进的同时,有效的促进了合规文化建设的传播发展。

一、推进合规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1、高层重视亲力亲为起到模范表率作用

领导班子首先认真学习合规文化建设的相关文件,深刻领会开展合规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到开展合规文化建设是我们营业部生存、发展的内在迫切需要。同时,从高层做起,身体力行,亲力亲为,起到了模范表率作用。县邮政储蓄理事长崔同志不但是合规文化建设的管理者,更是践行者。虽然他已年过五十,但他戴着花镜一丝不苟,工工整整做学习笔记、写学习心得的画面对职工来说胜过任何形式的说教。

2、员工认识到位积极参与形成主动自觉学习的浓厚氛围

由于高层领导的亲力亲为和模范表率作用,在员工中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和动力,充分带动了全辖员工积极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形成了高层做起、上下联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浓厚氛围。

3、将合规文化建设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县邮政储蓄把合规文化建设列入极为重要的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利用各种机会、不同场合不断地向职工宣传,而且还把合规文化建设的要求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不断推动合规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二、推进合规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1、从职业操守培训入手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

邮政储蓄于年月日和年月日分别对全体员工和新召录大学生进行了职业操守培训。通过对银行业从业基本准则、银行业从业人员与客户等内容的学习,全体职工了解了职业操守的基本知识和做为一名银行业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使职工初步树立起是非分明的职业道德观、荣辱观、增强了“诚信”、“正直”行业精神的培养,强化了职业道德教育。

2、制定格式化作业式操作流程规范操作行为防范操作风险

为规范各岗位人员操作行为,防范操作风险,县邮政储蓄成立了岗位流程采编小组,在全面对业务管理流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研究“格式化、作业式”管理岗位职责及操作流程。市邮政储蓄稽察部于主任亲自就此项工作来我县调研,提出了多项合理化建议和意见。截至日前,已初步完成了7个部室,55个操作流程的编写工作。在进一步修改后,将人手一册,指导一线业务操作。同时,采编小组还编写了具有警示作用的操作流程卷首语,旨在强调执行制度及操作流程的重要性,即:各项规章记心中,严格遵守重执行,规章制度是准绳,违规案例敲警钟,日常操作按流程,控制风险防变通,合规文化同创建,促进和谐共发展。

3、开展周习一文、月记千字、季考一试提高员工业务素质

自六月份开始,在全辖范围内开展了周习一文、月记千字、季考一试活动,由邮政储蓄各部室和营业部自行安排了学习内容,日前,合规办对每名干部职工的学习笔记进行了检查验收和展评。通过自学,提高了员工的业务素质。

4、开展案例学习活动提高员工遵规守法意识和反思能力

月份全辖统一学习了《会计案件》和《原会计案件》;月份全辖统一学习了《挪用资金案件》。通过案件的学习,触动了员工的心灵,起到了警示作用,提高了员工遵规守法意识和自控能力。

5、开展层层签订责任状活动明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妇联禁止毒品工作单位总结
       幼儿园消防安全单位总结
       法制局领导教学培训单位总结
       国庆节食品安全工作单位总结
       食品质量和安全项目整顿单位总结
       金融类安全评估单位总结
       乡村预防大雾影响交通安全单位总…
       供电系统单位总结
       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单位总结
       心理辅导团单位总结
     
    预防职务犯罪知识竞赛试题五
    一季度公司职工政治学习提纲
    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基本特…
    工业园招商新闻发布会暨项目签约…
    开展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
    校长自我批评讲话
    地税局长先进事迹报告团演讲
    社区双拥总结和年计划
    万用版入党思想汇报
    工商局加强市场监管交流材料
    邮政系统工作总结
    银行合规文化建设纪实
    邮政局物流服务交流材料
    邮政局加强理论创新交流材料
    邮政局农资分销交流材料
    邮政业务学习交流材料
    邮政业务服务三农交流
    邮政储蓄个人材料
    邮政先进个人材料
    邮政先进营业员个人事迹演讲
    辞职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