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公文处理 >> 企划书 >> 正文
彩屏手机推广企划书

某彩屏手机企划书某彩屏手机推广企划书

一、产品市场分析

手机2002型彩屏手机追赶的是时尚和品位。

现在,手机不再仅仅是通讯工具,人们总是喜欢将它视为一种与主人身份、喜好、品位相关的标志。

率先追捧以品味为时尚的是“金领”一族。“金领”一族主要由经理一族构成,他们不仅拥有“大款”一族的经济实力,更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品味。因而在选择手机时,他们最看重的是手机的品味与格调。

紧随其后的是“小资”一族。“小资”一族是介于“金领”与普通白领之间的一个群体,他们的薪水相对较高,工作和生活环境也比较优雅。在生活品味与格调的追求方面,他们要比“金领”更富于热情和想象力。因此,在手机的选择方面,他们更讲究与自己身份和衣着的和谐。

时下,女性“小资”一族所追捧的品味是:手机的整体格调要雅致,款式以简捷明快为佳,颜色崇尚淡雅,机身喜欢轻盈娇小。此外,功能上还要定位于高档,比如要有最时尚的上网功能等等。

总之,目前手机的流行时尚已不再被一个“酷”字所垄断,以雅致和品味为代表的新的流行时尚,已在市场上初见端倪。可以预见,今后手机市场将会流行两个新的时尚关键词——“雅致”和“品味”。

而彩屏手机无论从功能上,还是从款式上、从概念上,倡导的都是一种高雅、有品位、超现实的感觉,如果引导得当,应该有一定的市场空间。

据调查,最早提出彩屏手机概念的是日本的手机厂商。早在1999年,第一款彩屏手机就已在日本诞生了,她的出现使人们“从黑白世界进入彩色新世界”的梦想成为了可能。就在2000年1月,日本最大的电信运营商nttdocomo推出了第一支正式上市的彩屏手机d502i,终于实现了人们“彩色的梦”。

可惜的是,由于日本本土所采用的网络和中国国内的gsm、cdma网络技术都不相同,所以基本上所有为日本本土设计的手机在非日本地区都不可以使用。

彩屏手机在日本甫一出现,立刻受到市场热烈欢迎,仅2000年面向日本本土生产的手机中,采用彩色液晶显示屏的就达到了48%,数量为2413万台。这意味着仅仅不到1年的时间,彩屏手机就几乎占据了日本手机市场的半壁江山,一跃成为日本手机市场主流产品。之后不久,nttdocomo就对外宣布:“2000年后半年上市的所有的手机全部支持i-mode模式,同时所有品种全部彩色化。”如今在日本本土,支持256色彩色屏幕、16和弦铃声基本已经是购买手机的最低要求了。

现在世界大环境“3g”的热浪一天高过一天,使得从制造商、经销商到最终使用者对彩屏手机的需求均出现迅猛增长,很多手机厂商也把彩屏手机作为近期主攻手机市场的一大利器。但由于手机液晶显示屏成本比较高,彩屏手机多同时集成很多先进功能——如:gprs、bluetooth(蓝牙)但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用户不一定会经常使用,还有就是手机本身的价格、可用功能的实现程度等原因综合在一起,彩屏手机的市场明显展现出供求不平衡现象,以至于很多手机厂商都把彩屏手机定位在时尚、面向未来的机型中。就在不久前,来自瑞典的爱立信(ericsson)公司发布了它的第一款gsm网络的彩屏手机——t68,同时日本的三菱(mitsubishi)公司也发布了它的彩屏手机——triume彩手机,nokia也宣称推出了7210的彩屏版本,但这些都不是第一部彩色液晶显示屏的gsm手机。真正第一个推出彩屏gsm手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老干部迎春象棋友谊赛策划方案
       公司商业策划方案写作
       国有企业申请破产企划方案
       电力企业职工培训策划书
       行政部流程策划方案
       校园食品安全策划方案
       规划局绩效考核策划方案
       交通局政风行风评议策划方案
       交通局基层站评议策划书
       民政局行风整治策划方案
     
    大学学生会办公室概况
    对话潜意识业绩报告
    组织会议讲话
    乡村医生培训会议讲话
    政协市第七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开…
    建立和完善廉政激励机制
    学校圣诞节联欢会主持稿
    勘测院院长个人党性分析材料
    新年贺词3
    办学水平效益评估自查报告
    手机市场品牌研究报告
    手机销售总结
    公司手机管理规定
    电视剧手机的个人感想
    手机销售个人实习回顾
    手机辐射测试
    200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报
    20年手机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手机卖场见习回顾
    中学生手机产品消费情况调研
    企划书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