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公文处理 >> 作文范文 >> 正文
新课程教学改革新课改理念下如何说课附实例

化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探究能力”“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等等。
(2)要合理安排好20分钟。目标一般2~3分钟要确定下来,
重点去考虑教学设计的框架,以纲要的形式写下来,非凡要记下学生的几种情况和你的对策。不要一字一句去写。
(3)假如碰到不熟悉的教材怎么办?这时你首先要吃准教
材,目标不要定错。可以将提供给你的材料(题目)很快的做一遍,你就会心中有一定的底了,然后回想同种课型的课你通常是怎样处理的,可进行套用,

当然这是无奈之举。
(4)因为这里的说课是课前的预案,不是课后的反思性说
课,想象的空间较大,所以你可以将课堂设计的精美一些。
附:《一位数除多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说课稿
《小学数学教学论坛框架》纲要
●论坛结构
1、概念界定
阐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国内外有关该研究的学术动态
2、提出论点
提出自己鲜明的观点和看法,立场要坚定,不要模糊不定。
3、论证依据
阐述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可以是理论依据,也要进行举实例进行论证。
4、操作策略
围绕自己的观点提出在实际操作中可行的策略与教学建议。
●评分标准
1、结构20分
2、内容30分
3、语言30分
4、仪态20分
参考说课稿(宋煜阳设计整理)
一位数除多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
(例1720%26#247;6例25024%26#247;7)
一位数除多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前,学生已经把握了一位数除整百、整十数除法口算方法和一般的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法则,学会了有余数除法验算方法,也学会了一位数除多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懂得了在求商过程中,假如哪一位不够商1要用0占位的处理方法和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道理。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作了知识上的铺垫。本节课内容又是学习两位数除多位数、三位数除多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基础。
教材为了便于学生把握,有层次地呈现“商末尾有0的除法”知识结构,为学生的学习新知作了精心的设计。首先安排三道口算除法,引导学生复习商末尾有0的除法,然后安排两个例题:例1是教学没有余数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试一试第一道是一位数除四位数商末尾有一个0的,试一试第二道是商末尾有两个0的;例2是教学有余数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试一试1安排商中间、末尾都有0,试一试2是商中间、末尾有0且有余数,既巩固新知又复习旧知。练一练除了安排单一的练习外,还非凡注重安排商中间有0、末尾有0、中间末尾都有0等不同情况的综合练习。
根据以上分析以及课标要求,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理解与把握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和养成认真验算的习惯;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比较辨别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商末尾是0的处理方法。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学思路拟订为“探底铺垫——自主探究——巩固内化——拓展延伸”,努力构建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探底铺垫这一环节主要分复习旧知、回忆方法、引入新课三步进行。通过预备题让学生口述80除以4的思考过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论中学英语教学改革
       小学生评语大全班主任手册
       用高尚师德育人班主任专业化培训
       班主任角色定位与队伍建设班主任…
       张春良网游2世纪电子鸦片二班主任…
       新模式家长会家长会与家访
       班主任四环节班主任专业化培训
       家访面面观家长会与家访
       理想老师什么样?回访首届优秀教…
       家长最关心三个问题之我见家长会…
     
    主持环保热线播音材料

    秘书直觉很重要
    个人简历模板十二财务人员
    构建和谐社会心得—民意篇
    民办非企业单位检查办法
    学校安全会议讲话
    学校后勤培训班思想汇报
    乡镇土地利用情况调研报告
    赴法国培训团考察报告
    高中新课程教学实施意见
    农村党干部远程教育工作意见
    远程教育加强农民科技工作意
    抓好远程教导迎检工作
    经济统计学课程学习体会
    教育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普高课程实验实施方案
    高中教师课程培训方案
    中学科技课程活动方案
    课程改革活动方案
    作文范文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