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公文处理 >> 作文范文 >> 正文
论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经费供求

论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经费供求

 摘要:本文论述了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而日益紧缩的高等教育财政,以及私人教育成本对受教育者个人及其家庭进行高等教育选择的影响。1997年我国高等教育成功实现了从免费高等教育向高等教育成本补偿制度的过渡,但迄今为止,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依然面临着严重的经费供求矛盾,同时居民中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没有满足的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近年来,随着成本补偿水平的逐年提高,经济因素包括家庭收入、求学成本、学生资助和预期收入等逐步成为影响个人及其家庭进行高等教育选择的重要因素。根据1999年的城市居民入户调查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城镇居民对高等教育个人需求的成本弹性系数是0.562,即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假如高等教育私人成本提高1,受教育者本人及其家庭能够支持其接受高等教育者在总体中下降的比例为0.562.而且,家庭收入水平越低,受教育者及其家庭对私人教育成本的变化越敏感。高等教育私人成本的变化对城镇居民中最低收入户的影响是最高收入户的两倍多。这表明,在公共财政预算约束的条件下,加大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力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满足居民对高等教育的旺盛需求,但另一方面较高的学费水平可能会挫伤低收入家庭接受该类型教育的积极性,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学生资助政策以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和效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中国有普通高等学校205所,本专科在校生数为11.65万人。1978年中国有普通高等学校598所,本专科在校生数为85.63万人。1998年中国有普通高等学校1,022所,本专科在校生数为340.88万人。自1949年至1978年再至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程度的发展。197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约为40万,1998年达到108万,平均年增长率为6.11.1978年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数约为85万,1998年达到340万,平均年增长率为7.41%。据统计,1997年中国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数约占适龄人口的7.6.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重新修订的统计口径和毛入学率的计算方法,1997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1.1999年,这一指标达到11.5.

  从改革开放到1998年,中国的经济一直处于迅猛发展的时期。在八、九十年代,国民生产总值以8-9的速度增长。同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逐渐逼近,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这些现象似乎向人们表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蕴涵着对高等教育的巨大需求。1998年以来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一度有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学者认为高等教育是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最有潜力的市场;高等教育投资不仅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而且还是扩大有效需求,改变消费不足的有力手段。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以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呼声下,1999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在1998年招生规模的基础上扩大了约44,年招生数约为156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11.5。2000年继续扩大招生规模,年招生数达到约220万。2001年招生数达到约250万人。

  一、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和经费供求矛盾并存

  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必须以高等教育经费水平的提高为依托。否则的话,高等教育的质量将会有一定幅度滑坡。而事实上,自8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就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制约。为弥补经费需求与供给的缺口,中国政府和有关教育部门正在采用两种解决办法。一是扩大财政来源,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二是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挖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利用多媒体构建新历史教学模式—…
   浅谈理工科专业课中人文教育
   我国外语教育惊天耗费之反思与对…
   大学生择业受挫与应对
   学生心理孤儿现象成因及对策
   中小学生上进心理冲动及其诱导原…
   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内外关系
   中小教师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2世纪德育重心移动趋势初探
   从治水谈网络德育
 
民政局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总…
乡镇人大领导述职报告
公司创优争先总结表彰主持词
黄德康同志党委信息督查会议讲话
全区党基层组织建设会议讲话
六中全会学习心得从六中全会看和…
旅游经济开发区党政报告
护士长竞职演讲稿
人口普查实施方案
建设学习型机关培养创新型干部
常委扩大会议新中国成立周年
中国南极科考队启航
中国国际矿业会议开幕
中国生物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中国经济论坛上的讲话
引进中国500强企业工作会上的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之七夕情人
最新中国国际咖啡酒吧产业博
中国共产党章程知识竞赛题目
论中英文秘写作者必备条件
作文范文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