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公文处理 >> 作文范文 >> 正文
我国外语教育惊天耗费之反思与对策

我国外语教育的惊天耗费之反思与对策

摘要:我国的外语教育,耗费了非常巨大的人财物力资源,却不能有效地达到通过学外语而研究、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的预期目的。我认为,外语教育应该采取精英化、专业化和集团化的方式,通过精通外语和专业的部分精英进行中外文化的中转,实现外语教育的效用最大化。

要害词:外语教育分工成本精英化专业化集团化

要目:

一、数据

二、学外语与研究“先进文化”的关系

1、“先进文化”之“先进性”对中国是如何形成的?

2、哪些西方文化是“先进文化”?

3、哪些人才可能具有研究“先进文化”能力?——精英

4、应该由哪些人通过学外语来研究“先进文化”?——精英

三、外语教育改革的三个原则

1、精英化

2、专业化

3、集团化

四、申论

1、古今中外同类情况提供的借鉴

2、民族复兴中的语言问题

3、一些具体措施

4、关于本文的数据的说明

一、数据[①]

数据1

学习时间:一个学生用于学习外语的时间有多少?有统计,从初中开始,中国学生用于学外语(主要是英语)的时间是其学习总时间的1/3。那么,一个学生1年中就有3个月时间学外语。

学习人数:全国每年一共有多少学生在学外语?全国在校的初中生(含初中生)以上的学生人数是1.1亿。[②]

学习总时间:全国的学生一年用于学外语的时间总共是多少?3个月%26acute;1.1亿人=3.3亿月/人。

假如把这些学习时间折算成劳动力价值,则全国的学生每年耗费在学外语上的金钱将极为惊人(详见文末)。

数据2

2002年,全国教育经费为5480.03亿元。2003年,全国教育经费为6208.27亿元。[③]

无论是教学设施、教师培养、教师工资等等投入,所有教育经费最终都落实到学生身上。而各个学科对教育经费的消耗,可以按照各学科的学习时间来分配。除去了小学教育消耗的教育经费,假如按照数据1的学外语时间占学习总时间1/3,初中以上的外语教育消耗的教育经费,每年至少也是1000多亿。

数据3

(一)、1个博士生,从初中开始到完成博士学业,按照学制,总共的学习时间是16年(硕士阶段假如改成2年,博士阶段则增加为4年),耗费于学习外语的时间不少于5年,60个月。这5年时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假如这5年时间用来学专业,可以看多少书呢?每年250个工作日,天天8个工作时,5年就是1万个工作时。假如1小时精读10页专业书(读8页也好啊),那么,可以读10万页。就是说,400页那么厚一本的书,可以读250本。请问:今天的博士,有几个在硕士和博士阶段一共精读了250本专业书?许多博士,花在专业上的总时间根本没有学外语的时间多,这难道正常吗?

再作一个国际比较。假如美国的学生不必修外语,中国的博士生学习专业的时间就要比美国的博士生少5年!!!因此,就平均而言,中国的博士生的专业学习时间只相当于美国的本科生!!!

(二)、相应地,硕士生学外语的时间是大约是4年,本科生、专科生大约是3年,高中生大约是2年,初中生大约是1年。花费如此之多的时间学外语,究竟能为学生提供什么帮助?值得吗?假如把学外语的时间用来学习实用技术,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收益呢?比如,一个大学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大学生择业受挫与应对
       学生心理孤儿现象成因及对策
       中小学生上进心理冲动及其诱导原…
       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内外关系
       中小教师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2世纪德育重心移动趋势初探
       从治水谈网络德育
       谈青少年网络道德观培养
       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
       谈谈对外语学习有困难学生主要心…
     
    离婚协议书参考格式
    环境安全治理办法
    环保局生态旅游建设讲话
    学习师德师风心得体会
    州局办公室计划要点
    政法委书记区检察院座谈会讲话
    20年电力客户服务竞聘报告
    县行政许可法培训班讲话
    财务管理暂行办法
    秋季期开学致词
    国外本市代表团来访问
    市千人外语演讲活动总结材料
    学习国外城市管理总结材料
    浅谈我国今年党性分析材料
    第三季度将迎来我国机械行业
    谈我国财政政策支持经济持续
    谈我国财政政策支持经济持续
    首次我国经济普查先进事迹材
    新形势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
    作文范文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