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公文处理 >> 论文指导 >> 正文
论文实例万有引力常数g精确测量与扭秤特性研究


万有引力常数g的精确测量不仅对于揭示引力相互作用的性质非常要害,而且对于理论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天文学、宇宙学以及精密测量技术等领域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得到理论和实验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自cavendish测出万有引力常数的第一个实验值以来,人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给出了近300个g的测量结果。但令人遗憾的是,作为最早被熟悉和测量的物理基本常数,与其它基本常数相比,g的测量精度迄今为止是最差的。这是因为万有引力相互作用十分微弱且不可屏蔽,而且涉及到质量、长度和时间等基本量的绝对测量,因此g的精确测量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作,它不仅需要好的物理思想和巧妙的实验方案,而且也极力追求实验检测技术的极限。因而作为一个热点和难点,万有引力常数g的精确测量为各国科学家所关注。近三十年来,大多数实验者都认为自己的测g实验达到了10-4数量级的相对精度,但事实上他们的测量结果之间的吻合度仅达到10-3数量级。由于g的测量值之间不吻合,国际基本物理学常数委员会在1999年调整基本常数时,将g的推荐值的相对不确定度由codata-86的128m(1m=)增加到codata-98的1500m。这也使g成为此次基本常数更新中唯一不确定度下降的物理学基本常数。这些现象充分说明测g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同时也意味着存在未被熟悉的系统误差。人们不禁要问:万有引力常数g的绝对数值究竟是多大?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选择了万有引力常数g的精确测量这一基础研究课题,并希望能在基本物理学常数中写入中国人自己测出的值。该课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创新研究群体、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科委九五攀登预研项目等7项课题资助。围绕万有引力常数g的精确测量和精密扭秤特性研究,本文主要介绍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hust—99扭秤周期法测g实验。扭秤可以绕着悬丝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以探测作用于检验质量上水平方向的待测外力作用。作为一种高灵敏度的弱力检测工具,精密扭秤已被广泛应用于万有引力和电磁力等弱力的精密测量以及材料特性研究等诸多研究领域。扭秤周期法测量引力常数g的原理为:通过比较作为检验质量的扭秤系统在吸引质量两种不同引力场配置下的周期变化而测得g值。一根直径25长度为513mm的钨丝悬挂两32g的铜球检验质量构成扭秤,扭秤系统置于真空容器中,自由震荡周期为3484秒。当两个6.25kg的圆柱体吸引质量置于一个检验质量两侧时,其周期增加到4441秒。我们实验的创新之处在于采用了长周期高q值扭秤,并使之在一个恒温(日变化小于0.005°c)环境下工作,从而克服了扭丝滞弹性和热弹性对测g的影响。我们采用的非对称扭秤可以使得较小的吸引质量产生较大的待测信号,但是这种设计使扭秤系统易受外界干扰的影响,同时也会增加扭秤运动的非线性效应,且对扭秤运动信号的周期拟合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的实验结果的相对精度达到105m,该测量结果被国际物理学基本常数委员会推荐的codata-98值所采用,并被命名为“hust-99”。
扭秤系统周期拟合数据处理方法研究。在周期法测量引力常数g的实验中,扭秤周期的测量精度直接影响g的测量精度。扭秤的周期一般从几分钟到小时量级,周期越长,灵敏度越高。但长周期的基频高精度拟合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用传统的傅氏变换、极值序列拟合和非线性最小二乘拟合等方法难以满足实验精度的要求。周期法测g实验对扭秤运动的基频的测量精度要求很高,而对振幅和位相等的测量精度要求相对较低。根据这一具体要求,本文提出了对扭秤运动周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论文实例基于演化计算技术离心压…
   英语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格式规范
   论文学形象本质
   论文实例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性增强…
   毕业论文
   论文实例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和牙…
   论文实例矿井煤炭资源评价及治理…
   论文实例会计盈余与股价行为对深…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精品论文
   本科论文
 
通讯连士兵工作报告
效能建设月度总结
公司党支部书记科学发展观解放思…
优秀电话销售员小结
信用社干部员工工作外行为工作规…
公司职工代表大会暨双文明总结表…
普高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乡镇汇报…
法院做好四字文章帮扶企业度难关…
中小学师德建设计划
议论文写作方法对比分析
旅游业论文树立科学发展观促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德育创新活
银行管理论文基层银行如何实
计算机毕业论文写作指导
理工类毕业论文格式
如何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艺术设计毕业论文指导书
毕业设计论文写作规范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规范
论文指导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