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公文处理 >> 论文指导 >> 正文
应用活性炭吸附法改善室内空气品质论文

论文作者:王勤禹耿世彬
摘要:活性炭吸附材料对室内气态污染物具有优秀的吸附性能,活性炭过滤器逐渐应用于民用建筑空调系统中。本文简要介绍了活性炭的发展历史、分类、结构、性质,以及活性炭吸附室内污染物的物理和化学作用机理;同时对活性炭所去除的污染物种类也作了简要概括。
要害词:活性炭空气品质物理吸附化学吸附

1室内空气品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在生活居室环境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改善。空调的广泛使用给人们创造了一个以温湿度为主的舒适性环境,但同时也带来了室内空气品质问题,尤其是无新风系统的空调房间,导致了“病态建筑综合症”、“建筑相关病”和多种化学物过敏症。“病态建筑综合症”的常见症状主要有头痛、神经疲惫、皮肤干燥、鼻塞、流鼻涕、流泪、眼痒等等。“建筑相关病”是指由空气中的某种成分直接引起的病症,比较严重的有“军团病”、“超敏性肺炎”等,有时甚至能带来生命危险。

所谓室内空气品质,一般是指在某个具体的环境内,空气中的某些要素对人群工作、生活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了人们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一种概念。这种概念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的。显然,人们不仅要求适宜的室内温湿度,而且人们还要求室内空气是新鲜的,无污染的,从而引发了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广泛研究。

室内空气基本污染物与污染源如下:

表一室内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

污染物

污染源

悬浮微粒

燃烧、抽烟、人体

烟草烟雾

人的吸烟行为

石棉

保温材料

氡及其蜕变物

墙体和地基

甲醛

建筑材料、家具

挥发性有机物(vocs)

油漆、清洁剂、建筑材料

一氧化碳

燃烧、吸烟

二氧化碳

燃烧、呼吸

微生物

家畜、人体

过敏物

动物、毛发、昆虫、花粉

臭氧

现代电子办公用品

室内空气有害物的种类繁多,但一般都是以低浓度的形式存在,有时还远远低于人的嗅觉阈值,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体无害,恰恰相反,人一生中有五分之四的时间在室内度过,长期受低浓度污染物的直接毒害,其后果还是相当严重的。

为了清除室内空气中的有害物质,通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但是它也有缺点:在室外大气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燃料的燃烧、工业生产及机动车辆排放的废气使得室外空气的质量也很差,而且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的交换会带来巨大的能耗。局部通风有时也因为污染源较分散或根本就不知道气态污染物从何而来而无法实现。目前通用的过滤器只是过滤灰尘,还不具备清除有害气体和细菌的功能。成功分离低浓度的气态污染物质和细菌对改善室内陆空气品质至为重要。活性炭吸附材料对室内气态污染物具有优秀的吸附性能,使活性炭过滤器逐渐应用于民用建筑空调系统中。在通风量不变的条件下,它能使室内空气得到更全面的净化。

2活性炭的发展历史及分类

使用活性炭作为一种吸附材料已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古埃及时代,人类就会利用木炭来消除伤口散发的气味;1773年,谢勒首次科学地证实了木炭对气体具有吸附力;1808年,木炭被用到蔗糖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消除化学武器的威胁,活性炭防毒面具问世,这是活性炭第一次应用于空气净化领域;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具有独特化学结构、物理结构且吸附性能优异的新型纤维状活性炭材料研制成功。目前对吸附材料的研究集中于

[1] [2] [3] [4] [5]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小城镇建设与土地合理利用论文
       水利毕业论文水利工程治理思考
       护士毕业论文对当前护理一些思考…
       城市治理综合执法论文
       食品与健康论文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论文
       毕业论文总结报告
       毕业论文总结4
       毕业论文总结5
       毕业论文总结6
     
    幼师演讲稿让孩子开心家长放心
    安全警示月百日安全集中整治活动…
    十六届五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文章
    政协第九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讲话
    公司总经理新年致辞
    矿山安全整顿实施方案
    审计局加强理论教育发展计划
    酒店总经理春节团拜会讲话
    党员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体会…
    房屋征收赔偿及安置工作方案
    经济应用文写作教学大纲4
    经济应用文写作教学大纲3
    经济应用文写作教学大纲2
    经济应用文写作教学大纲
    应用文写作复习与应试方法琐
    应用文写作复习与应试方法琐
    应用文写作复习与应试方法琐
    应用文写作复习与应试方法琐
    应用文写作复习与应试方法琐
    机关应用文写作
    论文指导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