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公文处理 >> 交流材料 >> 正文
城市养老状况交流材料

面对 人口老龄化日渐加速的发展趋势,怎样更好地发挥养老机制在养老服务中的支撑作用,增强对养老机构建设的扶持力度,为老年人提供以人为本、更加优越的养老服务。现就我市对于养老服务的状况、约束养老机构发展的瓶颈进行剖析,尝试找出处理办法。

一、我市老年人口及养老机构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老年人口情况

到底,我市户籍人口633.3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26.8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数的20.02%;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18.3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9%,占老年人口的14.5%。

按照目前老年人口的增长趋势,到2015年底,我市老年人口将达到150-155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数23.7%左右,养老服务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

(二)养老机构基本情况

到今年底我市养老机构达到178家,养老床位数27355张,老年人拥有床位数达到21。6‰。

从目前的现状看,我市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需求,城市大于农村,中心城区大于外围城区。集中表现在高龄失能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量较大,而我市养老机构总床位中,护理床位只有4900多张,仅占床位总数的18%,护理床位拥有率只有3‰,距离 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我市老龄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发[ ]46号)文件中“到2015年护理床位达到老年人口数12‰”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养老机构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期间,我市养老服务事业,从底养老机构135家,养老床位总数8330张,实现了大幅增长;机构增加了41家,增长30。4%;床位数净增加了19025张,增长228%,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距离上级的要求,以及养老机构建设中仍然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民营力量积极性虽高,但实际投入建设的少。

期间,我市为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我市养老服务事业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我市养老服务事业的补充意见》(以下简称“两个《意见》”)等政策,积极扶持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民办养老机构从的8家发展到48家,民办养老床位从不足1000张增加到7244张,分别占机构总数和床位总数的27%和26。5%。但这一发展趋势与周边养老事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差距。上海市目前民办养老机构数和床位数占比均达到80%以上,厦门、青岛等市民办养老机构占比都达到了70%以上。

我市民营力量投入养老服务事业进度不快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没有明确的养老机构建设规划。我市虽然有老龄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但其中没有明确养老机构建设的规划;有的地区虽然有规划,但规划不透明,民营力量不了解规划的具体内容。二是有的地区因现有公办养老机构入住率不高,不太愿意进一步发展民办养老机构。三是政策扶持得不到落实,有的地区不能认真贯彻上述“两个《意见》”,不兑现对民办养老机构的建设、运营补贴。四是租用厂房、学校等闲置房屋改办养老机构时,消防合格证无法办理。

(二)土地资源紧缺,成为制约养老机构建设的瓶颈。

养老机构建设的用地问题,是制约养老机构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由于古城区土地资源十分紧张,地价不断攀升、租金持续上涨,养老机构的建设成本大幅增加;加上因卫生、环保原因,古城区严格控制护理机构的发展,因此,使得古城区老年护理床位“一床难求”的现象更加显现。

(三)民办养老机构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建立集体财富积累体制交流材料
       工业化发展交流材料
       街道文化产业建设现状交流
       拆迁安置工作交流材料
       强化反腐倡廉宣传交流材料
       金融办全年工作交流
       扶贫办管理工作交流材料
       供销社管理工作交流
       民政局管理工作交流材料
       文体局管理工作交流
     
    税收管征建设经验材料
    公司投资治理制度
    全区项目建设暨招商引资动员大会…
    学年下学期少先队总结
    书记中秋公众演讲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见
    英语知识竞赛主持稿
    农业农村计划
    矿长矿庆晚会讲话
    党员先进事迹演讲稿车辙印证
    城市社区建设工作意见
    城市市容环境责任管理办法
    城市市场环境卫生管理办法
    城市道路和公共场所清洁管理
    城市垃圾处治管理办法
    城市清理乱贴乱写乱画管理办
    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意见
    城市设施配套费使用工作意见
    做好城市建设工作报告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管理工作意
    交流材料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