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初中作文 >> 初二作文 >> 正文
关于挤的作文

    北京的公共交通,绝对不能用“乘”这个介词,根本就没有那么从容,“挤”才是实事求是的描述。上车要挤,上了车抢占地方要挤,下车也要挤。没有点雷锋说的钉子精神,拿咱首都的公共交通你还真没辙。
  一般来说,北京的公交很少有排队上车的,基本是“狭路相逢勇者胜”,拼的是体力,比的是智慧。挤车要占据有利的地形,感觉要好,恰好站到了车门的地方,基本就不用自己挤,别人会帮着把你挤上去。但是这样的好运不是天天有,所以挤车的要害是在运动中变劣势为优势,将不利转化为有利。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怕有辱斯文,坐公交车本来就不是一件斯文的事。不要怕招来白眼、议论甚至是谩骂,因为能够挤到前面的一定是身体好的、心理素质过硬的。
  并不是说非要在车厢很挤或是乘车竞争者很多的时候才会发生挤车。挤,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从下到上的常态。我以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在人少的时候也要拼命挤。范鹏说,这是我们的民族习惯,从小就被教育要事事争先。我也觉得,“争先恐后”好像并不是个中性的词汇,而是充满了赞扬的意味。“事事争先”不但让我们养成了喜欢争着看热闹的习惯,也喜欢在任何时候用挤的方式上车,就好像有句俗话说的,什么都要个尖儿,吃屎也要吃个屎尖儿。
  如果车厢本身就拥挤,那么挤车就不是什么民族性格、文化环境的因素了,那是客观条件使然。我们所熟悉的北京的挤车,恐怕更多是这种情况。以前看过一个文章,有外国人说北京的公共交通是侵犯人权,听着有点危言耸听,实际上情理兼同。估计除了晚上两口子回家才有的亲密以外,没有人会和你像在公交车上那样紧密接触了。冬天还则罢了,夏天肩背相拥、腰腹相贴,不是侵犯人权还是什么?如果身边再挨上一个有点特殊气味的,那简直就是有点国际人道主义灾难的意思了。300是北京最有名的“罐头车”,据说一天运送的乘客相当于冰岛一个国家的人口总量。300的挤,我是深有体会的。有的时候一个姿势得从上车保持到下车,如果想抬起脚换一下姿势,对不起,你已经找不到再往下搁脚的地方了。
  不过自从换了卡式月票,北京的公交拥挤程度还是有所缓解。原来的公交月票没有次数限制,在家闲不住的老年人会经常出来和你抢夺公共资源,而且他们经常是在上班的高峰期出来凑热闹。特别是城里100路以下的车,早晨上班的时候简直就是老年专列。现在好了,原来天天出来和你挤八趟的老年人,最多也就挤个三四趟了,这也算是喜人的进步吧。
  也并不是所有的北京公交都挤。一般的规律是上下班的时间比平时挤,城里的车比郊区的挤,能使月票的车比不能使的挤,非空车比空调车挤。如果你是晚上八点以后乘坐空调车去趟十三陵水库的话,保证你是公交的价钱出租车的享受,谁和你说北京的公交挤你可以和谁急。
  克服挤这一关,只是熟悉北京公交的第一步。这是一本大书,需要你慢慢地读。你一定知道,有些100路以下的市内公交一定要慎坐,它会带着你绕遍途径的所有胡同,哪里的交通拥挤就会挤向哪里,用几倍于正常的时间把你安全送到目的地。站名相同但地点不同在北京决不是个例;就算同一个地点,上下行不同的站牌也会让你找的心迷意乱;你会发现有n个学院路,n个四道口;你会发现儿童医院有东门站、西门站,北京西站有南广场、北广场;你会发现很多的公交车上下行就好像两条不同的线路;你会发现不同的区间车会让你欲上不能。
  挤车的精妙之处不是全都能得

[1] [2] [3]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98523.com/chuzhong/chuer/201211/175487.html
  • 上一个初中作文:
  • 下一个初中作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生命如歌作文
       品味幸福作文
       辩论会作文
       我是读书迷作文
       美好的世界作文
       期末考试后作文
       外婆家的小院作文
       关于付出的作文
       触动心灵的作文
       童年往事作文600字
     
     同桌的你作文
     描写千岛湖的作文
     令我感动的一件事作文
     我和书的故事作文
     以沉醉为话题的作文
     那一次我错了作文200字
     初秋的雨作文
     我长大了作文
     关于漫步的作文
     包馄饨作文
    关于笑容的作文
    关于心灵的作文
    关于互联网的作文
    关于品茶的作文
    关于毕业留念作文
    关于过年的作文
    关于初三生活的作文600字
    关于色彩的作文
    关于态度的作文
    关于年夜饭的作文600字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