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公文处理 >> 活动方案 >> 正文
200民政局开展清明节实施方案

一、工作任务

认真贯彻省民政厅有关通知精神,围绕“文明祭扫、平安清明”主题,建立协调高效的清明节工作机制,大力开展优质服务,确保群众祭扫安全,积极倡导殡葬新风尚,努力实现群众祭扫活动安全、文明、和谐、有序。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民为本、为民 服务,切实做好清明节期间群众祭扫活动的优质服务、安全保障和宣传引导工作,努力实现文明祭扫、平安清明,发挥清明节在传承传统美德、弘扬优秀文化、深化殡葬改革、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三、工作内容

(一)强化预防措施,确保祭扫安全。牢固树立安全防范特别是消防安全意识,针对清明节期间群众祭扫时间相对集中的特点,提早制定祭扫接待方案、人流交通疏导方案和突发事件应对预案,认真查找安全隐患,保证供电、消防、应急疏散等设施完好,确保责任明确、人员到位。要建立应急值守制度,祭扫高峰日和节日期间24小时值班,并做好祭扫观察点的信息报送工作。要协调配合消防、公安交管部门做好祭扫设施及周边的防火和交通秩序维护工作,保证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

(二)积极开展“优质服务月”活动。认真贯彻落实省民政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殡葬系统开展“优质服务月”活动的通知》(民务函〔2010〕26号)精神,充分认识优质服务在推动殡葬改革,特别是做好清明节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优质服务月”活动,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树立殡葬行业良好形象,努力实现规范服务、文明服务、诚信服务和优质服务。各级民政部门和殡葬服务单位要主动向社会宣传殡葬优质服务的内容和要求,自觉接受新闻媒体和群众的监督,努力提高殡葬服务的满意度。

(三)大力倡导绿色殡葬,树立文明新风尚。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和鼓励群众选择骨灰树葬、花葬、海葬等生态葬法,推广小型墓、壁葬、寄存等节地葬式,着力营造文明科学的丧葬风尚。积极推广鲜花祭扫、网络祭扫、家庭追思会等健康文明的新祭扫形式,减少因燃放鞭炮、焚香烧纸引发的火灾隐患和环境污染,引导群众自觉抵制低俗的丧葬陋习,使文明健康的祭扫方式被更多的群众接受。

(四)积极推行惠民殡葬政策。加大《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民发〔20*〕170号)落实力度,结合本地实际,以清明节为契机,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对殡葬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以减轻群众丧葬负担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已有惠民政策落到实处,积极推进殡葬救助保障制度建设,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殡葬权益。

(五)利用多种形式宣传殡葬改革。充分利用清明节期间社会舆论关注度高、殡葬服务接待场所人流量大的有利时机,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殡葬改革、殡葬文化、殡葬行业风貌的宣传报道,力争在清明节期间将宣传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3月8日—3月14日)

1、组织相关人员参加民政部召开的全国清明节工作视频会议,对清明节期间文明祭扫、安全保障工作进行动员部署。
  2、各县区民政部门对辖区内的殡仪馆、公墓(陵园)、骨灰集中存放地和重点祭祀场所开展专项督查。

3、各殡葬单位要对职工进行安全防范教育,进行岗前培训和岗位演练,增强安全责任意识,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要检查、更换消防器材,畅通消防通道,对祭祀场所进行维修改造,排查安全隐患,改善祭祀环境。

(二)组织实施阶段(3月15日—4月1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清明节安全管理方案
       旅游局安全整治方案
       林业廉洁从政方案
       200年深化殡葬改革方案
       学校社团学雷锋活动策划
       高中教师课程培训方案
       解放思想活动实施思路
       卫生城市复审迎接方案
       服务业统计整治方案
       县城平安畅通方案
     
    企业团委创新育人工作汇报
    公司文明单位创建目标和规划
    社区党建经验交流材料
    气象事业规划工作方案
    学校年省电教十五课题结题报告
    文体局党员先进性教育方案
    牧场党风廉政总结
    运销企业工会主席竞聘演讲
    保安有限公司人防部工作汇报
    人大干部监督教育讲话
    引进中国500强企业工作会上的
    英语写作必背200句4
    英语写作必背200句3
    英语写作必背200句2
    英语写作必背200句
    200年人口普查方案
    200年小学德育活动
    中学200年学雷锋实施方案
    200年深化殡葬改革方案
    200年商家节日促销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