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作文大全 >> 节日作文 >> 正文
教师节作文200字

昨天是教师节,是我们亲爱的老师的节日。我们的实习老师也来到了我们班,和我们一起喜庆了教师节,同学们还送了很多礼物给老师呢,有巧克力,有自己做的贺卡!
   第四节课的时候,崔老师拿出同学送给她的巧克力礼物,分给了给我们。我顿时感觉到老师对我们很好,我心里有一种甜甜的感觉。是老师的节日,老师却让我们一起分享她的礼物。同学们拿到巧克力后,摆了个pose,让小记者们拍照。很快,巧克力全部分完了,我们每个同学都觉得这个巧克力的味道真好,为了纪念这个甜蜜时刻,我们一起拍照留念,在拍照的时候,把常说的“茄子”变成了“甜——”。
   哈哈,同学们和老师的笑脸让整个教室都变得阳光明媚,崔老师,你真好!让我们知道了分享才是最甜的。

【写作指导:小学作文起步写法大全】

一、通篇拟人法
   采用通篇拟人法写景,要把看到的一切都写得像人那样有思想、有情感、有动作。采用通篇拟人法写景是把看到的各种各样景或物都比拟为人,因此它们的语言、动作、思想,全文显得和谐。

二、景物幻化法
   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凝望某一景物时间较长以后,好像这个景物动起来变成另一种事物,这就叫幻化。幻化的景物实际上是随作者的联想或想象而构成的一幅新情景。采用景物幻化法写景就是把这种想象出来的情景写下来。采用景物幻化法写景首先要对原来的景物作必要的交代,这样读者才能知道新情景是由什么景物幻化出来的。当然这种必要交代可以在幻景之前,也可以在幻景之后。其次描写幻化景物时要注意完整性、连贯性,能帮助读者构成新的情景。

三、比较异同法
   俗话说:“不见高山,不知平地。”事物的特点往往在比较中得以显现。采用比较异同法描写景物,首先要有比较点。例如对两种植物相比,可以比颜色,比形状,比香味。有了比较点,就能比出差异来。其次要比出景物与众不同的特点来。有些自然景色粗看过去,大同小异。但是,通过比较可以从小异中比出特征。例如,同样是雨,就有暴雨、大雨、细雨等区别。比较有两种。一种是纵比,将现在和过去比较,通过事物的发展变化来说明问题;另一种是横比,即对两种事物进行比较,找出相异点来。采用比较异同法描写景物时,要灵活选用。

四、借景抒情法
   采用措景抒情法描写景物时,要注意带着强烈的感情来写,做到寓情于景,使客观的景物带上作者的感情色彩。这样,读者看了以后,会自然而然地引起同感。在抒情时,要直接抒发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语言要优美而富有感情色彩。采用借景抒情法要做到景情相应,写景和心情要一致。

五、方位介绍法
   采用方位介绍法描写环境,可以以“我”为中心,按照前后、左右、上下的方位介绍,也可以按照自然界的东、南、西、北的方位介绍。采用方位介绍法描写环境,首先要把观察点交代清楚,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是站在哪一个位置看到的。其次,要按照方位有顺序地描写,不要一忽儿东,一忽儿西。此外,描写环境的设施时,要注意把具有时代特点的、地域特点的地方写出来。

六、画面组合法
   采用画央组合法描写社会环境,首先要从社会环境中选择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点的不同画面。然后对一幅幅不同的画面按照方位顺序进行具体的描绘。最后将不同的画面按一定的顺序组合成一篇文章。采取画面组合法描写社会环

[1] [2]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98523.com/zwdq/jieri/201309/199665.html
  • 上一个作文大全: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关于教师节的作文350字
       教师节那些事作文
       好久没有听雨声作文
       大海拾忆作文
       拥抱母亲作文
       妈妈的脚步声作文
       用意志与精神铸就的征程作文
       这个世界是有心人的作文
       我多想握住你的手作文
       “与人生对话,我的中国梦”讲座…
     
     家乡的端午节作文600字
     教师节献词——今天,青春在为您
     教师节作文200字
     关于教师节的作文350字
     教师节那些事作文
     难忘的中秋节作文200字
     欢乐元宵节作文
     万年台游记作文
     别样的教师节作文
     快乐六一作文
    家乡的端午节作文600字
    教师节献词——今天,青春在
    关于教师节的作文350字
    教师节那些事作文
    难忘的中秋节作文200字
    欢乐元宵节作文
    别样的教师节作文
    难忘的国庆节作文
    献礼教师节作文
    快乐的六一节作文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10-2013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