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小学作文 >> 三年级作文 >> 正文
秋天的果园作文250字

秋天,果园里瓜果飘香,可热闹了!
   苹果树上的苹果犹如一个个小朋友那可爱的脸蛋。梨树上硕果累累,黄澄澄的梨子像个穿着黄色裙子的小姑娘在枝头上荡秋千。
   石榴树上的石榴开心得笑了,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一颗颗晶莹透亮的子儿。
   弯弯的香蕉宛如一条小船,在水中轻轻的飘荡。橘子树上,有的橘子正在看书,有的正在唱歌。
   柿子像一个个红灯笼,在树上发出微弱的光芒。
   木瓜像个葫芦、草莓像个小朋友……
   啊!秋天的果园真美呀!

【写作指导:中学生记叙文写作指导】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中学生写作文,也不能脱离生活。中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有畏惧心理,总觉得无话可说。这是为什么呢?归根结底是平时不留心观察。写作时冥思苦想,也写不出好文章来,只有去胡编乱造了。而虚构的作文是不真实的,自然没有感人的力量。可见,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前提。只有全面、细致、认真地观察生活,才能直接从生活中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营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生活热情,写好作文,而且对学生将来从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以及从事其他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

  怎样观察生活,对初一学生来讲,是个难题。作家艾芜在指导初学写作的同志时说:“要练习我们的眼睛,善于观察人的动作、态度和表情。练习我们的耳朵,善于听取别人讲话的语句、声调和他的特殊用语。”这就是说,观察生活,一是要看,二是要听。

  初一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富于激情,乐于参加活动。()尤其是他们刚进入中学的时候,想了解中学的校史、设施,特别是很想了解老师和同学。抓住他们这一心理特点,开学不久,我就让他们自选一位任课教师作为观察对象。观察的内容是:年龄、性别、身高、体型、脸型、肤色、发型、衣着打扮(颜色、款式、质地)、表情,特别是眼神,以及老师上课的语言和动作等。观察的时间是四个星期。对观察的要求是:

  第一,要抓住人物的特征。人物的外貌、性格、感情各不相同。只有抓住观察对象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才能避免“千人一面”的弊端。

  第二,观察要细致。所谓细致,不是说在观察人物时不分主次,而是要发现观察对象与别人不同的细微之处。不同性格的人,说话、做事时的表现是不同的。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丝微笑,往往带有性格化的特征。所以,观察必须细致入微。观察得越细致、越深入,印象就越清晰,理解就更深刻,描述就更具体、更生动形象。

  第三,比较观察。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目的是求异。在观察时,要抓住老师在各种情形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即生气时、高兴时、严肃时……言谈举止和精神状态的不同点。这样,才能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四个星期后,每个学生都按要求写了观察笔记。写作之前,我再次强调,描写必须突出人物特征,不要求面面俱到。在我的指导下,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对老师的描写颇为生动逼真。

  例如盘云珍同学,在描写数学李老师的外貌时,突出了老师眉毛和眼睛的特征。她是这样描写的:“他的眉毛非常黑,长得像两个锐角三角形,挺有个性。眼睛不大,可很有神。”她在写李老师上课时,突出了“教学有方”的特点。

[1] [2]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98523.com/xiaoxue/sannianji/201401/204376.html
  • 上一个小学作文:
  • 下一个小学作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动物的家园作文300字
       海洋极地世界作文250字
       长大了作文300字
       美妙的八音盒作文
       寒假的枯燥作文300字
       我喜欢让人进步的书籍作文300字
       毛巾与抹布作文300字
       这件事我做错了作文300字
       我们班的故事作文300字
       身边的科学作文250字
     
     期末考试的感受
     期末考试
     假目见间
     微笑面对生活
     我梦中探险
     成绩分析
     期末成绩分析
     老师不在的日子
     段考后的打算
     寒假生活的第一天作文250字
    我眼中的秋天作文500字
    寻找秋天的尾巴作文400字
    秋天是仙境作文400字
    春天的树作文400字
    校园的秋天作文300字
    丰收的秋天作文150字
    我眼中的秋天作文200字
    神女湖的秋天作文400字
    冬天的院子作文200字
    秋天作文150字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10-2013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