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小学作文 >> 三年级作文 >> 正文
中国结作文300字

中国结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它是由旧石器时代的逢衣打结演变而来,故命名为中国结。中国结既对称又精致,可以代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周朝人随身戴的玉都用中国结做装饰。清朝用来装饰室内,作为礼物送给朋友。
   公元7—13世纪,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结被大量用于装饰服装。它是手工一下一下编织出来的,因此我非常喜欢它。
   中国结不仅代表我们中国的文化艺术,中国结同时也把中国人的心连在了一起。

【写作指导:小学生写作文的几个要点】

  小生作文指导从何下手?这是长期以来广大语文教师既关心又感到困惑的问题。大部分的教师都会这样教学:首先,我们要审题立意,题目让我们写什么;其次,怎样选取材料;再有,怎样组织材料等等。这样教学不但教师讲着枯燥无味,学生写起来也是绞尽脑汁,仍然觉得写不出什么来;既使写出来了,也会趋于形式,缺乏真情实感。正是这样造成了作文难,学生学着难,教师教着更难。那么如何使作文“简单”起来呢?

  我认为使作文“简单”的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是:从内容入手,情趣教学。

  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习惯注意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因此,如果作文指导也能把重点放在引发学生作文的情趣上,往往会事半功倍。另外,学生作文以命题作文为主,因此,还要指导学生把握作文内容,防止偏题、跑题。

  下面,依作文步骤,简单谈谈如何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课前准备。在作文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的写作素材,学生对此非常有兴趣,往往会准备很多材料。学生在收集材料时,会去观察事物,这时需要指导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要细致地、有条理地观察,可以从他们感兴趣的地方着手,但也要求观察全面。()有了充分的准备,课上就会有写不完的内容,当然,教师要在课上指导学生取舍材料,这样才能在作文时才能找到事物的特点,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也可以专门用一节课交流收集来的材料。与此相反,有的教师上作文课常常搞“突然袭击”,要到上课时才亮出作文题目,学生在缺乏生活积累和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作文,不陷入困境才怪呢!

  (2)产生雏形。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一篇文章的写作,是从思维到表达的过程。正如语文教学的老前辈叶圣陶所说的“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作文必须“想清楚然后写”。在教学中要重在引导思路,想清楚为什么要写,该怎么写,包括哪些要写,哪此不用写,哪些写在前,哪些写在后等等。还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尽力帮学生敞开思路,而不是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的一套“请君入瓮”。要启发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写学生所想的,也正是使学生产生兴趣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在学生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学生就可以产生一个作文的雏形,也就是找到了他想写的作文的“魂”。

  (3)接下来,学生就要动手写作了。小学生写作要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拟定提纲可以使作文整齐、完整。根据提纲分好大段,分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个段落,好比一块块骨头,和骨骼一样,一个个段落通过有序的排列、连接,形成一篇完整的作品,这对初学作文的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必要的步骤。再下去就可以把学生收集到的自己感兴趣的材料一一填补上去了,那么这一步也就显得非常简单了。

  (4)最后检查。可不要小看

[1] [2] 下一页

来源:https://www.98523.com/xiaoxue/sannianji/201401/203564.html
  • 上一个小学作文:
  • 下一个小学作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问路作文300字
       微山湖一日游作文250字
       下雪了作文200字
       丰硕金秋作文350字
       孵小鸡作文300字
       我的“老师”作文300字
       走进农贸市场作文300字
       我的新天地作文250字
       巴吉度猎犬作文350字
       可恶的大螃蟹作文200字
     
     三月三吃荠菜煮蛋
     冬日幻想
     我得到了帮助
     挖山芋作文300字
     秩序与暴力作文300字
     幸福作文300字
     今天天气真“好”作文300字
     庆元旦作文350字
     母亲作文300字
     中国结作文300字
    中国梦我的梦150字
    我的中国梦我坚信作文200字
    中国梦作文
    我的中国梦
    龟兔赛跑之中国梦
    大家的中国梦
    中国梦
    中国传统节日研究
    我的中国梦作文300字
    我的中国梦作文200字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10-2013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